(NEW)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上传人:jian****iuqi 文档编号:142191853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DF 页数:99 大小:95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NEW)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NEW)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NEW)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EW)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 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4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6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

2、6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9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2学校德育 3五育并举 4教学做合一 5角色扮演法 6形式训练说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2实施教学评价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简析产婆术。

3、4在现代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体现出哪些发展趋势? 三、分析论述题 1试述新一轮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并说明课程改革发展趋 势。 2评述北宋的三次兴学。 3述评赫尔巴特课程理论。 4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教育的启示意义。 2011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2课程标准 3贝尔兰开斯特制 4昆西教学法 5颜氏家训 6中体西用 二、简答题 1简析现代教育的发展特点。 2简析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3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处理好哪些逻辑组织形式的关 系? 4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实

4、质与条件。 三、分析论述题 1请结合你的教育体验,试从一个教师的劳动特点谈谈做一名班主任 的素质要求。 2试析贝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3评述1922年新学制。 4评述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学习策略 2角色扮演法 3智者派 4壬戌学制 5性善论 6要素教育论 二、简答题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意义。 2简述课程内容的逻辑规定及课程内容组织编排时要处理好的逻辑组 织形式关系。 3简述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4简述教学中的讨论法及其应用要求。 三、论述题 1联系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试论述其

5、现代中小学教学制度改革的 要求。 2试阐述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3试述中世纪大学特征及意义。 4试述福建船政学堂及其意义。 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 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学习策略 答: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以提高 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一般认为其 核心成分是认知策略与反省认知,故许多研究者对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 不作区分。认知策略研究中揭示的特殊策略与一般策略都可视为学习策 略的构成部分。同样,因为反省认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意识, 它对学习策略的形成与运用必然起重要作用。2

6、0世纪70年代维特罗克提 出的生成学习和罗斯科夫提出的萌发行为中都包含学习策略的运用。 2角色扮演法 答:角色扮演法是指学习者在假设环境中按某一角色身分进行活动以达 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个逼真的工作情境, 如工商企业、政府、社会组织某一部门的情境,学生扮演情境中相应的 角色,按设定岗位的职能及人际关系,尝试处理各种事例。其特点包 括: 借助活动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要 求学生遵从角色要求,将自己的思维、动作乃至仪表等整个身心置于角 色中。该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熟悉职业性质及工作要求,从而能 更快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 3智者派 答:希腊教育的发

7、展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随着智者运动的兴起,进入到 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智者在进行教育活动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 育问题的见解。所谓“智者”,又称诡辩家或智术之师,是指一批收费传 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智者的 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普罗泰哥拉、高尔吉亚、普罗狄克斯等。智者的教 育活动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而且开始了集体教学。智者派共同的思想 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4壬戌学制 答:“壬戌学制”是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 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史 称“壬戌学制”,也称“新学制”。“壬戌学

8、制”以儿童身心发展为依据,采 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标准,将整个学程分为三段,故又称“六三三 学制”。壬戌学制有七项标准,具体为: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 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 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壬戌学制”注重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强调发展儿童个性,缩短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但是由于与 当时的国情不符,即便实施也收效甚微。 5性善论 答: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教育观点,也是他的教育理论基础。孟子认为 仁义礼智和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他用“性善论”指出:教 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需,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

9、据,发扬人的自觉。“性善论”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 和阐述,并形成论证政治必先论证教育,论证教育必先论证人性的思维 习惯。 6要素教育论 答:要素主义的现代欧美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 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出现,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 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有康 茨、巴格莱等。要素主义教育主要观点有: 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导致了 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 主张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 核心; 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传统的心智训 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 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

10、心; 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要素主义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论 和策略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但是由于忽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身心发 展特点及能力水平,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学习,因而受 到一些社会和教育界人士的抨击,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 二、简答题 1简述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意义。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 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 响着生理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规律 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 程,这一发展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的思维是由形象思

11、维发展到抽 象思维,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等。 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a童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 还比较弱,情感特征是不稳定且形于外。 b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的发展,对情感的体验开始 向深与细的方向发展,但很脆弱。 c青年初期,以抽象思维为主,情感比较丰富细腻、深刻而稳定,理 智在情感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发展的不均衡性 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 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人的语言、思 维

12、、记忆等发展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 发展的差异性 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 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早慧,有的则大器 晚成。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对象是人,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为了有效地促进青少年 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必须从青少年身心特点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 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 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 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教

13、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要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把握青少年语言、思 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 当然,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并不等于迁就青少年身心 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基于“最近发展 区”理论,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 发展,不断提高其身心发展的水平。 2简述课程内容的逻辑规定及课程内容组织编排时要处理好的逻辑组 织形式关系。 答:课程内容的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课程内容采取何种逻辑形式编 排和组织,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结构的性质和形式,制约着课程实施中的 学习活动方

14、式。 (1)课程内容的逻辑规定 泰勒明确提出了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即连续性、顺序 性、整合性。 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 顺序性要求每一后继内容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 以深入、广泛地展开; 整合性则强调保持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 得一种统一观念,并把行为与所学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2)课程内容组织除这些逻辑规定外,还应处理好以下逻辑组织形式的 关系: 直线式与螺旋式 a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 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 再呈现。 b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

15、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 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 c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对低年级的儿童 来说,螺旋式较适合;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低的学科知识、操作性较强 的内容,则直线式较适合。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a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 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b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 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 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c纵向组织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而横向组织强调 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

16、识的广度。这也是两种适合于不同性质知识经验 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都是不可偏废。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a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 内容。 b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c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结合起来。以此为基础,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 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 的课程内容体系。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讲,直线式与螺旋式、分析与综合、纵向组织与横 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相互吸收、相互匹配,是课程内容组织 的最基本的辩证逻辑,即使在同一门课程中,对不同性质和层次的内容 来说,这些逻辑形式也是可以并存的。 3简述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答:学校教育是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中划分出来的教育形 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称三大教育形态。 (1)学校教育的独特性 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的特 点。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职能的专门性; 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