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二语文《儒林外使》课件 人教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189398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二语文《儒林外使》课件 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二语文《儒林外使》课件 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二语文《儒林外使》课件 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二语文《儒林外使》课件 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二语文《儒林外使》课件 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二语文《儒林外使》课件 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二语文《儒林外使》课件 人教(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林外史,吴敬梓,有一种小说,它涉及的是人生现实中灰色甚至黑色的一面。这类小说深入社会,关注现实,笔调冷峻,笔法比较写实,结构较为灵活,情感表达较为理智,可称为社会小说。 中国古代奉行的是儒家文化,人身价值的实现的理想途径就是走上仕途,因此官场和士林则成为社会的主流。 社会小说集中描写士林和官场,自清代以来渐渐形成一股潮流,最著名的有被称为讽刺小说的典型儒林外史,及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一、概述,“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

2、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喜极而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这样的典型。,二、关于作者:吴敬梓,吴敬梓 w jng z(17011754年),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 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曾祖一辈,兄弟无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是顺治15年殿试第三

3、名(探花);祖父一辈,族父是康熙15年的进士,康熙30年殿试第二名(榜眼);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亲吴霖起是一个清贫的学官。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读经习文,准备科举仕进之路。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族人欺他俩代单传,纷纷勾结侵夺祖遗财产,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

4、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帝、乾隆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也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度危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

5、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三、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

6、刺小说。,四、小说的主题,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时间,创作出惊世之作儒林外史。 至于小说的主题,请认真阅读理解单元及课文导语。,五、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小说人物众多,没有一个中心人物。按照作者的创作主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八股文士 这类人物以周进、范进、马二先生、匡超人和王玉辉等为代表,他们出身贫寒,天性淳良,但大都醉心于八股举业,藉以谋求功名富贵,因而显得可悲可笑。,八股取士,八股文取士,是明清时期科举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考试内容和文章格式两个方面。 从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中国历朝统治者都想方设法加强这种制度。到了明朝,统治者已经不满足于统治经济、

7、政治、军事、连人们的思想也要加以严格控制。八股文就产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并为后来的清朝所沿用。,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科举考试基本内容,开始是五经、四书并重,后来逐渐发展成主要根据四书成绩录取,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出现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八股文取士,虽主要考五经、四书,以至专重四书,但却不采用要求考生死记硬背之法,而是规定必须撰写文章,阐述经义,以“代圣贤立言”。八股取士的另外

8、一个方面就是对文章格式的要求,所谓“排比有定式”。明清科举考试中的文章,一般需要四组文句,每组两个段落,相互对仗。因共有八个段落,即八股,故称八股文(又称时文、制义、制艺等)。,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戊戌变法后,

9、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范进,参看原文 在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喜极而疯。 文中通过范进由屡试不第到一朝中举后的不同境况、际遇、表现,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同时生动地刻画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俄国19世纪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何谓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典型既是一个人,又是很多人,就是说:是这样

10、一种人物描写:在他身上包括了很多人,包括了那体现同一概念的一整个范畴的人们。”,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他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作者这样写范进中举前的生活状态:“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话写尽了范进家境的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更凸现他社会地位低下,(“现世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我把女儿嫁给你,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

11、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疯狂追求。,范进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喜极而疯。 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作者分4层展示范进因喜而疯的过程:,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嗷”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

12、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踹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上集。“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极而疯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升,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周进,周进是第一个出

13、场的举子,他沿着“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阶梯向上爬,到了六十岁还是老童生,一无所能,只能靠开馆授徒挣几个谋生钱。在薛家集新开馆时,年轻的新秀才梅玖知道他还不是秀才,于是对他百般嘲弄,极尽奚落之能事。他“脸上羞得红一块白一块”,但不敢反唇相讥。因为在科举时代,功名是一个读书人个体价值的直接体现,拥有了功名,你就拥有了富贵、地位,没有功名,只能遭别人白眼,甚至连话语权都没有。因此,他只能“捺定性子”,逆来顺受。秀才的科名就可以把他踩在脚底下,“发过”的举人老爷王惠,在他面前更是可以飞扬跋扈了。王举人神气十足、拿腔作势、趾高气扬,“鸡、鱼、鸭、肉,堆满春台”;周进只能恭恭敬敬,“一碟老菜叶、一壶热

14、水”下饭,鲜明的对照,把周进的地位和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塾师的饭碗丢掉了,只好替一伙商人去记账。当他到省城参观贡院时,大半生的辛酸和苦楚一起涌上心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醒来后大哭一场,“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作者抓住这一不寻常的举动,把犀利的笔锋深入他精神的最深处,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不过,他的命运却忽然有了转机,先后中了举人、进士,升了御史,又钦点广东学道。一朝发达,处境顿时大变,奚落过他的梅玖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这些细节,

15、说明在科举制度下,衡量个体价值的尺度已经完全功利化、物质化了,整个社会陷入了对功名富贵的狂热迷信之中。,2所谓“名士” 这是一帮科举制度的派生物,他们或者科场败北,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登入仕途,于是就效法古人,结诗社、附庸风雅,充当名士。表面上风流不羁,实际上却是借此邀声盗名,“曲线”获取功名富贵。这些人物主要有三组,围绕三次诗酒“盛会”展开描绘:湖州莺脰湖高士集会、杭州西湖斗方诗会、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文人雅集,觥筹交错,诗酒流连,本是极风雅之事,历史上的兰亭集会、醉翁亭集会等著名盛会,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但是,儒林外史中的三次聚会,却是如此滑稽可笑。 富家子弟娄三娄四公子,“因科

16、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骚不平”,在京师呆得无聊,返回故里,无意中碰到与自己见解相同的读书君子,于是引以为知音,起了“求贤访道”的雅兴,于是一伙“名士”(杨执中、权勿用、牛布衣、陈和甫、张铁臂、蘧公孙等人)聚集在他们周围,凑成了一个莺脰湖高士集会。 西子湖畔也聚集着一帮斗方名士。以医生兼名士的赵雪斋为首,还有冢宰后嗣胡三公子,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冒充秀才的盐商支剑峰等人,他们高谈阔论,拣韵联诗,附庸风雅,以表面上的潇洒来慰藉内心对功名富贵的欲求。,3官绅 官绅似乎并不是儒林中人。但是读书人科举成功,入了仕途,也就成了官;在乡士绅,凭着手中的钱财,捐个监生、贡生的功名,也就摇身一变,成了儒林中人。这类人物,出仕多为贪官污吏,在乡则为土豪劣绅。 二严则是在乡绅士的代表。两人是一母同胞,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严监生是有名的吝啬鬼,“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当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他空有数十万家财,“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日”。 作品是这样描写他的吝啬的: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