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专题1 一般论述类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184987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PT 页数:159 大小:6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专题1 一般论述类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复习】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专题1 一般论述类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复习】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专题1 一般论述类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复习】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专题1 一般论述类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复习】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专题1 一般论述类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专题1 一般论述类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专题1 一般论述类课件 新人教版(1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一般论述类 文章阅读,第1讲 理解,第1讲理解,第1讲 考情分析,考纲在线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 考情透析 这是多年来高考考查比较频繁的一个考点,选材多为社科类文章,题型也相对稳定,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概念往往以名词或者名词短语的方式出现,而理解的句子有两种样式,可以是单个句子,也可以是多个句子,2011年命题者更倾向后者。预计以后几年主观题会有所增加,选材方面会保持适度的创新。,一、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

2、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第1讲 真题体验,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 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

3、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第1讲 真题体验,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

4、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第1讲 真题体验,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第1讲 真题体验,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

5、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第1讲 真题体验,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第1讲 真题体验,答案 D

6、 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D项中的“衡”是比较的意思,“融”的意思是相合,根据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作者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而不是完全西化的僵化借鉴。,第1讲 真题体验,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

7、相通。,第1讲 真题体验,答案 C 解析 这道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最后一句“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于文无据;B.文章中所提到的原因有三点:才气、学养、心态,原生而深刻的艺术直觉,更重要的是反复观察、审视、理解、提炼,没有说是因为画家所处的时代;D.“惰性”是指明清画家或当代画家不假思索地形式化继承,对“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文章并未涉及。,第1讲 真题体验,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

8、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第1讲 真题体验,答案 C 解析 这道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创新为用”不恰当,“用”主要指借鉴,而且两者契合可以获得新境界,并非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B.从文中看,明清时期的惰性传承只是沿袭了形式套路,故错;D.最后一句,于文无据,而且文中也没有提到晋唐以后的中国画传统。,第1讲 真题体验,第1讲 考点精讲,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句子时,要有宏观的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的

9、语境来理解。 “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作用而言。指的是论述对象或对论述的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第1讲 考点精讲,一般涉及三点: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对点训练】 2011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方,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

10、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第1讲 考点精讲,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

11、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第1讲 考点精讲,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

12、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第1讲 考点精讲,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第1讲 考点精讲,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

13、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第1讲 考点精讲,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能力。A.在第一段末句可以找到依据,中国之道并非“现象”,而是中国文化中“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B.由第三段第一句话可以推断,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文化都具有“文化精神”,即中国之道。C.可在第三段找到依据。D.可综合第三段内容,得知此项正确。,第1讲 考点精讲,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重要句子”指那些传递重要信息、对理解全文起关键作用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能表现文章主旨或某一方面主要内容的中心句、观点句

14、(能帮助我们准确快速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2)能体现文章脉络层次的过渡句、总结句(对文章的层次结构起关键作用)。(3)语意丰富、内容含蓄、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4)比较长、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第1讲 考点精讲,【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 张颐武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第1讲 考点精讲,孟

15、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游子”情怀,就是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但这又总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流动”的世界。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 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第1讲 考点精讲,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流动也在一个全球范围内进行

16、着。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他们身份“灵活”了,却往往被批评为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飘在半空中。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冲击。,第1讲 考点精讲,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深藏着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游子的情怀其实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对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