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十章 胶体化学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421848 上传时间:2017-06-14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3.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化学第十章 胶体化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物理化学第十章 胶体化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物理化学第十章 胶体化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物理化学第十章 胶体化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物理化学第十章 胶体化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化学第十章 胶体化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化学第十章 胶体化学(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胶体化学,1,分散系统: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所构成的系统,(一)胶体分散系统及其基本性质,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10.0.1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P416,例如:云,牛奶,珍珠,10.0.2按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1.分散法,研磨法气流粉碎法超声波粉碎法电弧法,水解反应制氢氧化铁溶胶 FeCl3 (稀)+3H2O (热) Fe(OH)3 (溶胶)+3HCl,101 胶体系统的制备,3.溶胶的净化,102 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1、Tyndall(丁铎尔)效应,1869年 Tyndall发现胶体系统有光散射现象,丁铎效应:在暗室里,

2、将一束聚集的光投射到胶体系统上,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可观察到一个发亮的光柱,其中有微粒闪烁。,当粒子粒径 波长时,发生光的反射;当粒子粒径 波长时,发生光的散射,可见光的波长:400 760 nm胶体粒子直径:1 100 nm,即胶体粒子可发生光散射,散射光: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形成电偶极子,由其振荡向各个方向发射振动频率与入射光频率相同的光,丁铎尔效应的实质是光的散射,1.系统完全均匀,所有散射光相互抵销,看不到散射光;,2.系统不均匀,散射光不会被相互抵销,可看到散射光。,2. Rayleigh 公式,I :散射光强 ; I0 : 入射光强;V :一个粒子的体积; C :单位体积中的

3、粒子数;n : 分散相的折射率; n0:分散介质的折射率; :散射角; l : 观测距离,对于非导电的、球形粒子的、稀溶胶系统:单位体积溶胶的散射光强度:,由 Rayleigh 公式可知:1) I V 2 可用来鉴别小分子真溶液与胶体溶液; 如已知 n 、n0 ,可测 I 求粒子大小V 。,2) I 1/4 波长越短的光,散射越强。 例:用白光照射溶胶,散射光呈蓝色,透射光呈红 色。,3) I n,分散相与分散介质有相界面,n大,均相溶液, n小,4) I C,可通过光散射来测定溶胶和粗分散系统的浊度,同一种溶胶,仅数密度C不同时,有:,如已知C1,可求C2,103 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1.

4、Brown 运动,胶体粒子在介质中作无规则运动,Einstein-Brown平均位移公式:,x : t 时间内粒子的平均位移r : 粒子半径:分散介质粘度L:阿伏加德罗常数,16,Svedberg用超显微镜,对金溶胶作不同时间间隔 t 与平均位移 测定的实验,验证爱因斯坦-布朗平均位移公式:,2. 扩散,在有浓度梯度存在时,物质粒子因热运动而发生宏观上的定向迁移。,Fick 扩散第一定律:,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截面的物质的量dn/dt与该处的浓度梯度dc/dx及面积大小As成正比,其比例系数D 称为扩散系数,负号是因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D 扩散系数 单位浓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

5、物质的量。单位:m2s-1, D 可用来衡量扩散速率,对于球形粒子,扩散系数D可由爱因斯坦-斯托克斯方程计算:,D=RT/(6Lr)对于由单级分散(即粒子大小一定)的球形粒子组成的稀溶胶,将上式与爱因斯坦-布朗平均位移公式结合得: 由此可求D值将爱因斯坦-斯托克斯方程改写为r=RT/(6LD),并代入到 中,可得一个胶粒的质量:,溶胶粒子的摩尔质量为:,注:当溶胶粒子为多级分散时,由爱因斯坦-斯托克斯方程计算出的半径及上式计算出的摩尔质量,分别为粒子的平均半径和平均摩尔质量;如果溶胶粒子是非球形质点,则由D计算出的半径为表观半径;在粒子有溶剂化时,计算出的半径为溶剂化粒子的半径。,3. 沉降与

6、沉降平衡,多相分散系统中的粒子,因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的过程,称为沉降。沉降与扩散为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沉降 扩散 分散相分布,真溶液 均相粗分散系统 沉于底部胶体系统 平衡 形成浓度梯度,贝林(Perrin)导出沉降平衡时粒子浓度随高度的分布:,1)该式只适用于粒子大小相等的体系,但形状不限;2)粒子越重(M大),随 h 增加,浓度降低越快。,上式可用于计算大气压力 p 与高度 h 的关系:,小粒子的溶胶,能由浓向稀自动扩散,从而使整个体系均匀分布,这种性质称为动力学稳定性,1. 电动现象(1)电泳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界面法测电泳装置示意图,实验测

7、出在一定时间内界面移动的距离,可求得粒子的电泳速度,由电泳速度可求出胶体粒子的 电势,104 胶体的电学性质,(2)电渗 在外电场作用下,分散介质通过多孔固体(膜)而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3)流动电势(可视为电渗的逆过程),25,(4)沉降电势(可视为电泳的逆过程),四种电现象的相互关系:,2. 扩散双电层理论,缺点: 1)不能解释表面电势 o 与电势的区别; 2)不能解释电解质对电势的影响,1879年,亥姆霍兹首先提出在固液两相之间的界面上形成双电层的概念,(1)亥姆霍兹平板电容器模型,双电层:质点表面电荷与周围介质中的反离子构成的电层表面电势0:带电质点表面与液体的电位差:电势:固

8、、液两相发生相对运动的边界处与液体内部的 电位差,1910年,古依和查普曼提出了扩散双电层理论,(2)古依查普曼扩散双电层模型,古依查普曼模型的缺点: 1) 没有给出电位的具体位置及意义 2) 没有考虑胶粒表面上的固定吸附层,(3) Stern双电层模型,Stern将Helmholtz模型与Gouy-Chapman理论结合起来,能说明电动电位与热力学电位的区别,电解质稳定性对溶胶的影响等问题.紧密层:符合Helmholt, 表面电势直线下降扩散层:符合Gouy-Chapman 理论,电势呈指数型下降.,当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增加时,介质中反离子的浓度加大,将压缩扩散层使其变薄,把更多的反离子挤进滑

9、动面以内,使 电势在数值上变小,, 电势的大小,反映了胶粒带电的程度, 电势,表明: 胶粒带电 ; 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差 ; 扩散层厚度.,0时,为等电点,溶胶极易聚沉,斯特恩模型 给出了 电势明确的物理意义,解释了溶胶的电动现象,定性地解释了电解质浓度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使人们对双电层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3. 溶胶的胶团结构,例: AgNO3 + KI AgI + KNO3,KI 过量 :AgI溶胶吸附I带负电,K为反离子;AgNO3过量:AgI溶胶吸附Ag带正电,NO3为反离子,可滑动面,胶团结构,特点:1) 胶核:首先吸附过量的成核离子,然后吸附反离子;2) 胶团整体为电中

10、性,AgIm nI(n-x)K+x- xK+,1. 溶胶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10.5 溶胶的稳定与聚沉,溶胶粒子间的作用力:,van der Waals 吸引力:EA -1/x2,双电层引起的静电斥力:ER ae-x,总作用势能:E = ER + EA,EA曲线的形状由粒子本性决定,不受电解质影响;ER曲线的形状、位置强烈地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DerjaguinLandau(1941)Verwey Overbeek(1948),39,势能,溶胶稳定的原因: 1) 胶粒带电 增加胶粒间的排斥作用; 2) 溶剂化作用 形成弹性水化外壳,增加溶胶聚合的阻力; 3) Brown运动 使胶粒受

11、重力的影响而不下沉。,2. 溶胶的聚沉溶胶粒子合并、长大,进而发生沉淀的现象,称为聚沉。,(1)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聚沉值使溶胶发生明显的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聚沉能力聚沉值的倒数,41,EA 曲线的形状由粒子本性决定,不受电解质影响;ER 曲线的形状、位置强烈地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电解质浓度与价数增加,使胶体粒子间势垒的高度与位置发生变化。,电解质浓度: c1 c2 Cs+ Rd+ NH4+ K+ Na+ Li+负离子的聚沉能力 :FClBrNO3IOH,以上顺序与离子水化半径从小到大次序相同。, 脱水效应 高分子对水的亲合力强,由于它的存在,使胶粒脱水,失去水化外壳而聚沉;电中和效应 离

12、子型的高分子,吸附到带电胶粒上,中和了粒子表面电荷,使粒子间斥力降低,进而聚沉。, 搭桥效应 一个大分子通过吸附,把许多胶粒联结起来,变成较大的聚集体而聚沉;,(2) 高分子化合物的聚沉作用,44,但是,若在溶胶中加入较多的高分子化合物,同一个分散相粒子表面吸附了多个高分子,如左图。或许多高分子线团环绕在分散相粒子周围形成水化外壳,包围了分散相粒子,则对溶胶起到保护作用。,10.6 乳状液,由两种不互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所形成的粗分散系统,称为乳状液。,1乳状液类型的鉴别,(1)染色法:将油溶性染料滴入乳状液,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一相为油相。,46,(2)稀释法:将乳状液滴入水中或油中,若乳状

13、液在水中能稀释,即为O/W型;在油中能稀释,即为W/O型。(3)导电法:O/W型乳状液的导电性能远好于W/O型乳状液,通过测电导可区别两者。,2.乳状液的稳定,(1)降低界面张力 (a) 加入表面活性剂, ,G表,稳定性 (b)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可决定形成乳状液的类型 HLB 36: 形成W/O型乳状液; HLB 1218:形成O/W型乳状液。,(2)形成定向楔的界面,(3)形成扩散双电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形成扩散双电层,使乳状液稳定。,(4)界面膜的稳定作用 增强界面膜的强度,可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5)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某些固体粉末也可起乳化稳定剂的作用:水能润湿的固体粉末,可形成O/W型的乳状液,如粘土等;油能润湿的固体粉末,可形成W/O型的乳状液,如石墨,煤 烟等。,根据Young方程: so sw = ow cos,如 so sw : cos为, 90 o,水能润湿固体,固体大部分在水中,油水界面向油弯曲,形成O/W乳状液。,如 so 90 o,油能润湿固体, 固体大部分在油中,油水界面向水弯曲,形成W/O乳状液。,3. 乳状液的去乳化,物理方法:离心分离,静电破乳,超声波破乳;物理化学方法:破坏乳化剂,加入破乳剂。,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