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文本(全)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42161102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DOC 页数:119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文本(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文本(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文本(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文本(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文本(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文本(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文本(全)(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二一六年八月目 录第一章 总 则1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4第一节 发展目标4第二节 发展战略5第三章 市域城乡统筹规划8第一节 市域空间管制8第二节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11第三节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15第四节 城镇空间布局15第五节 城乡用地规划18第六节 城市规划区划定19第七节 重点城镇发展指引21第八节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2第九节 交通体系规划24第十节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27第十一节 水资源配置与保护规划30第十二节 市政设施规划31第十三节 防洪规划35第十四节 消防规划36第十五节 抗震防灾规划39第十六节 人防规划40第十七节 气象灾害防御规

2、划40第十八节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1第十九节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46第二十节 旅游发展规划48第四章 都市区总体规划53第一节 城镇空间布局53第二节 重大基础设施规划54第三节 空间管制规划55第四节 城乡统筹发展指引57第五章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59第一节 城市性质和规模59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59第三节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布局规划61第四节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布局规划65第五节 居住用地布局规划66第六节 棚户区改造规划67第七节 工业和物流仓储用地布局规划69第八节 绿地系统规划70第九节 景观风貌规划73第十节 道路系统规划76第十一节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80第十二节 市政工

3、程规划82第十三节 环境保护和环卫设施规划86第十四节 综合防灾规划89第十五节 强制性内容控制与管理要求94第十六节 近期建设规划97第六章 规划实施措施100第七章 附 则103附 表104附表1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览表104附表2市域城镇等级结构106附表3市域城市规模结构106附表4市域城镇职能结构107附表5市域城乡规划用地汇总表107附表6市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一览表108附表7市域三级生态功能区划分一览表110附表8都市区人文资源保护一览表111附表9都市区重大基础设施廊道一览表112附表10沧州中心城区2030年规划用地平衡表113附表11沧州中心城区规划大型文化设施一览表

4、114附表12沧州中心城区规划教育设施一览表115附表13沧州中心城区规划大型体育设施一览表118附表14沧州中心城区规划大型医疗卫生设施一览表118附表15沧州中心城区规划养老设施一览表119附表16沧州中心城区规划大型商业设施一览表120附表17沧州中心城区居住片区规划一览表121附表18沧州中心城区规划主要公园与广场一览表122附表19沧州中心城区主干道规划一览表124附表20沧州中心城区停车设施配建标准一览表125附表21沧州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竖向分层规划指引表127附表22沧州中心城区规划220kV变电站一览表127附表23沧州中心城区消防站规划一览表128附表24沧州中心城区文保单位

5、保护控制一览表129附表25沧州中心城区近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一览表130附表26沧州中心城区近期市政设施建设一览表130附表27沧州中心城区近期建设公园一览表131附表28沧州中心城区近期景观建设项目一览表132附表29沧州中心城区近期重点建设道路一览表133119第一章 总 则第1条 规划目的为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及中央、河北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建立适应沧州地域特色的城乡协调、有序健康的城镇体系,引导市域城乡空间集约、统筹、和谐、创新发展,促进沧州转型升级和快速崛起,提升沧

6、州在京津冀和河北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特编制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4)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6年5月25日);(5)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4月);(6)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7)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12年9月);(8)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2015年10月);(9)河北省沿海地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

7、(2012年2月);(10)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11)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征求意见稿) (2014年10月);(12)河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年7月);(13)国家、河北省及沧州市的其它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第3条 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型城镇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沧州的区域综合服务职能,促进临港产业发展及黄骅综合大港建设,走具有沧州特色的资源

8、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4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6年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6年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第5条 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1)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沧州市域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4304.26平方公里。(2)规划层次规划分为沧州市域、沧州都市区和沧州中心城区三个层次:沧州市域:沧州市行政辖区,在此范围开展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乡统筹规划、全域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等规划。沧州都市区:包括新华区、运河区、沧县、青县、黄骅市、海兴县6个县、市、区的行政辖区,总

9、面积5984.34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以区域空间与功能协调布局、生态、交通、市政、环境一体化规划研究为重点,开展区域协调布局研究。沧州中心城区:京沪高速公路、石黄高速公路和京台高速公路所围合区域为沧州中心城区规划范围,总面积320平方公里,包括运河区、新华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部分沧县、青县的用地。在此范围内开展沧州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第6条 规划重点(1)立足区域协同,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等上位规划,从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强区域协作的规划思路出发,深入研究沧州市在京津冀、环渤海中的地位、职能

10、和作用,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2)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3)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实施全域规划,按照“多规合一”的规划理念,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建立完善的城乡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加强专题研究,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沧州市面临的环境污染、城市内涝、交通拥堵、土地利用不集约

11、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应用GIS、层次分析、仿真模型等新技术、新手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建议,为总体规划方案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5)守住生态底线,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保护生态环境,按照海绵城市、低碳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标准,复育水系蓝网和绿道系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预留城市通风廊道,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第7条 强制性内容的规定文本中标有下划线的粗体字内容为规划强制性内容,不得随意修改,如需修改必须依法按程序上报审批。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一节 发展目标第8条 总体目标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沿海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全

12、面提升沧州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到2030年,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镇体系布局趋于合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国家重要的化工和清洁能源保障基地、京津冀城市群重要的产业支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北方重要的现代化物流集散中心、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河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和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第9条 分项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保持沧州市经济健康快速增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200亿元,2030年争取突破1万亿元;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5万元,2030年争取超过10万元。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2030年三产比例调整为5:

13、40:55,达到经济发达水平。(2)社会发展目标:推进城镇化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争取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达到60%,2030年达到75。提高人民收入水平,203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万元,城乡收入比下降到1.7左右。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民权利,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健全。2030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100;农村全部实行农村新型保障制度。(3)资源保护利用目标:把资源节约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调整资源利用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14、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单位GDP能耗2020年降至0.6吨标准煤/万元,2030年降至0.5吨标准煤/万元。(4)生态环境保护目标:2030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7平方米以上,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市域内各河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达到相应水环境要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达到100,城乡供水水源水质问题得到保证;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5天,全年PM2.5平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5)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中心城区固定宽带的平均速率、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移动宽带用户比例均达到100%;城市住宅光纤入户率达到100%;城乡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0%。各项发展指标详见“附表1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览表”。第二节 发展战略第10条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1)京津冀层面:承接与供给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总目标,积极承接汽车、化工、医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都市型工业、科技创新转化基地的集群化转移,承接京津冀区域的国际、国内物流、贸易功能转移。培育面向京津冀消费市场的商贸、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