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列夫·托尔斯泰(名师教案)【八上部编】

上传人:凝妆 文档编号:142160810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 列夫·托尔斯泰(名师教案)【八上部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8 列夫·托尔斯泰(名师教案)【八上部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8 列夫·托尔斯泰(名师教案)【八上部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8 列夫·托尔斯泰(名师教案)【八上部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8 列夫·托尔斯泰(名师教案)【八上部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 列夫·托尔斯泰(名师教案)【八上部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 列夫·托尔斯泰(名师教案)【八上部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8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目标】 1.了解传主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把握其独特的外貌特征。2.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3.了解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理解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评价。【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用“矛盾”一词来总结。这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地位、财富,可是最后却孤单寂寞地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火车站;他被人们尊称为俄罗斯文学大师,最后的坟墓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世袭贵族,却抛弃贵族的身份甘心做一个普通农民。今天,

2、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来看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吧!【设计意图】由对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简要概括,引导学生粗略了解传主的生平,知人论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课文。二、初读感知,评托尔斯泰外貌的“丑”1.预学展示作者简介;字词积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字词清单”栏目)【设计意图】以黑板展示、屏幕显示等形式,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2.整体感知师: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预设 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3.聚焦“肖像画”师:自由地默读课文第

3、15段,说说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以学生发言为主,不必拘泥于文段的先后顺序)学生发言中,要关注以下几处难理解的语句:(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预设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植被多于空地”来比喻“多毛的脸庞”,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他脸部的总体特征多毛、胡髭浓密。(2)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预设 用“树皮”比喻脸上的皱纹多,用“树根”比喻又长又粗的眉毛,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的这张脸

4、除了邋遢之外,实在没有什么可爱之处。(3)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预设 用“低矮的陋屋”比喻托尔斯泰的外貌,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身材的矮小与普通,与“天才的灵魂”形成鲜明对比。(4)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预设 “小屋”不是指托尔斯泰工作的地方,而是指他的外貌,比喻奇特而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托尔斯泰长相的粗陋。综上,可得出托尔斯泰的外貌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粗鄙”。三、再读课文,品托尔斯泰眼睛的深邃1.概括“

5、眼睛”描写师: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预设 写目光犀利;写目光蕴情丰富;写眼睛的威力;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提示他人生的不幸。2.分析“眼睛”特点师:跳读第68段,寻找并画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比喻句。(生交流作答)师:以下是从文中挑选的关于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比喻句组合成的一首小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说说这对眼睛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眼睛这道目光像黑豹那样这道目光像锃亮的钢刀那样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这道目光像金刚刀切开玻璃那样这对眼睛是手术刀这对眼睛是X射线这对眼睛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这对眼睛是寒光四

6、射的匕首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它主人的心窝预设 这对眼睛目光犀利、敏锐、深刻,蕴含丰富感情,威力大。【设计意图】把比喻句组成小诗,语言特点更加鲜明,让学生理解更为直观、透彻。3.分析引用句师:文中引用的高尔基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课件出示: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预设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它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课文中对这双眼睛的具体描绘可以视为这句话的注脚。这双眼睛因优美的音乐而热泪涟涟,因精神上的满足自在而闪闪发光,因忧郁而黯淡,显得麻木,神秘莫测;或者冷酷锐利,或者意趣盎然。4.分析比喻句师:齐读下

7、面这两个比喻句,交流其含义。课件出示:(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2)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预设 (1)将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锃亮的钢刀,极言其目光的犀利、敏锐,直戳要害。表现了托尔斯泰拥有一双能够洞察世间一切的充满智慧的眼睛。(2)把托尔斯泰犀利的眼神比作“寒光四射的匕首”,表明托尔斯泰对自我的审视和解剖也是冷酷而锐利的。他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解剖者。他执着地追求生命的真谛,审视社会的上层和下层、地主与农奴,还有宗教、革命他在这种探寻中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

8、恶,为之痛苦并深深地忏悔。5.分析写作手法师:从前面几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最主要的目的是赞美托尔斯泰还是贬低他呢?作者的这种写法叫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交流讨论,举手作答)预设 主要是赞美托尔斯泰。这种手法叫作欲扬先抑。文章以“突然”为标志,来了个逆转,先抑后扬,写托尔斯泰外貌的丑陋是为了突出其眼睛的美,这样写让重点更突出,让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鲜明,也让读者更能窥见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照应教材P40批注(“那对眼睛”所展现的情感世界是如此丰富),体会托尔斯泰眼睛的犀利、敏锐,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学习作者比喻、夸张的语言表达及欲扬先抑的写作手

9、法。四、深层探究,感悟托尔斯泰的“幸福”师:阅读第9段,解决课文批注的最后一个问题:“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提示:1.“看透事物本质”,托尔斯泰看透了什么?2.“看透事物本质”与“失去幸福”之间有何联系?资料助读1:课件出示:托尔斯泰曾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而是说给这个世界,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82岁,他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17卷文集,是驰骋俄国文坛60余年的记

10、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预设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世间种种罪恶的根源,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使得他不但没有找到幸福感,反而倍感痛苦,而这痛苦使他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资料助读2:课件出示: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

11、人的坟墓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师小结:难怪有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一个“痛苦的清醒者”。但老师认为托尔斯泰肯定是“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也不做无忧的梦中人”。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魅力所在。【设计意图】此环节引用图文材料点拨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完成文本阅读,帮助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板书设计】列夫托尔斯泰【设计亮点】这节课采用板块式教学模式,把课堂内容分为四个板块,难度阶梯式地增加。整体来看,这堂课带领同学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从外表走向了内心,让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本课紧紧围绕课文旁边的批注,引导学生来完成阅读。作为一篇长文,长文短教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同时本课属于传记类文体,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东西,因此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学生会的,老师不教,内容理解就做得比较简单。所以把修辞手法以及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为重点去教学,同时渗透传记的写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