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陕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2140724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9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陕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陕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陕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陕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陕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 小题,共 70 分) 1.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 1 号墓出土铁器65 件,其中农具占58 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 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 B 【解析】 紧扣材料中 “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提

2、高了精耕细作 水平。A 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 在秦、魏等国 出土 生铁铸造的农具” 不符;C项中 “ 必 备品 ” 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D 项的表述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应排除。故B 项的表述与 题意相符。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2.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 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A. 宰杀耕牛的现象严重 B. 农业经济得到了强化 C. 社会动荡使耕牛锐减 D. 佛教“众生平等”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详解】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牛在古代农耕社会里是最主要的动 力,所以唐宋的

3、规定体现当时农业经济得到强化,需要更多的牛作为农用动力,故选B;A 没有提及严重不严重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动荡的问题,C 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唐宋时期的规定和佛教无关,排除D。 3.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 一般认为, 永佃制萌芽于宋代,明代时有所发展,清代时流行于我国东南地区。永佃制的出 现和发展导致了 A.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B. 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加重 C. 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D. 农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的提高 【答案】 A 【解析】 【详解】 永佃制其含义是只要佃农按时交租便可永久保有佃耕业主土地

4、的权利,结果导致了 佃农获得长期佃种的权利,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加速分离,故 A项正确; 事实上永佃制下 的农民负担相对稳定,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故C项错误; 近代化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的提高,故D项错误。 4.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 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A. 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 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 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 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

5、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 法坏而两税行”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 此可知,其反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 符合题意; A 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没有涉及租 庸调制的积极意义,B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 不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唐代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唐初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推行的赋税制度为租 庸调制,但唐代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均田制逐渐崩溃,导致租庸调制不再适 用,唐代被迫进行赋税改革,实施了两税法,开始以财产的多少收税。 5.据史料记载,宋代天禧年间耕地面积比唐代天宝年间增多5% ,但租税中粮食收入却多了 46% ,造

6、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农业技术的进步 C. 稳定的政治局势 D. 不抑兼并的政策 【答案】 B 【解析】 【详解】 宋代租税中粮食收入增长远远高于耕地面积的增长,反映了粮食产量特别是亩产量 增多十分明显,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农业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项正确。材料反 映的是全国总量的增长,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 A项错误。 政治局势基本较为稳定只是客 观原因, C项错误。 不抑兼并的政策带来的结果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与粮食产量增加无关, 故 D项错误。 6.中国悠久的手工业历史,为人类发展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源,是国家宝贵的历史 文化财富。以下关于古代中

7、国手工业的说法表述准确的是 A.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 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其中以邢窑白瓷最负盛名 C. 宋代,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D. 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手工业内部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 【答案】 B 【解析】 【详解】 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其中以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此项符合 史实,故B 正确;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 的主要衣料, A 错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C 错误;明中 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内

8、部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故D 错误。 7.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记载:“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 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据此推知,最有可能的结论是 A. 纺织技术高超B. 逐利意识增强 C. 包办婚姻盛行D. 技艺容易失传 【答案】 D 【解析】 【详解】南宋诗人陆游在称赞亳州轻纱的技艺水平高超后,指出“一州唯两家能织”,两 家世代联姻,惧他人家“得其法”,这种只在家庭内部世代相传,具有封闭性、保守性的技 术传承,极易造成技艺的失传,D项正确;纺织技术高超只是部分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 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手工业生产的“逐利意识增强”,B项错误;“

9、包办婚姻盛行”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8. 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 ”和“ china ”,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 器”, 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的象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 和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B. 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 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 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D. 明清时期丝织业开始使用专门织 造花纹的花楼机 【答案】 C 【解析】 【详解】 C项,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故C项说法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 A 项,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期我国已经烧制出原始

10、瓷器。故A 项说法正确。B 项,唐朝时,我国已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故B项说法正确。 D项,明朝时发明了 专门织造花纹的花楼机,明清时期丝织业广泛使用,能够织造出精细的丝织品。故 D项说法 正确。 9.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 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 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 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答案】 A 【解析】 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明代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可排除B、C;D 为干扰项, 张居正只所以有对商业这番态度,主要是因为明

11、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 从整个材料 所反映出的信息应正确理解为 A。 10.唐朝规定,蕃商可以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 们的需要, 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 的商业区,其管理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A. 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B. 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 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D. 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答案】 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可知,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故D正确

12、; AB选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市坊制度的瓦解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C错误。 11.隋代有“胥吏以青,庶人以白 , 屠商以皂”的服色制。宋代已不见官方的服色规定。南宋 梦粱录说 : “街市买卖人, 各有服色头巾, 各可辨认是何名目人。”下列对上述现象的理 解, 不正确的是 A. 表明了宋代行业等级森严依然存在B. 体现了宋代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 高 C. 反映了宋代官府对商人的管理有所改变D. 说明了商业的发展对传统贱商观 念的冲击 【答案】 A 【解析】 【详解】 据题目中隋朝严格限制商人服色的制度在宋代被废除的信息,可知宋代逐渐取消了 行业等级制度,A 项符合题意,故选A;两宋时期,

13、随着政府对商业限制的减少,商业不断 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官府对商人管理有所改变,社会上贱商的观念也有所改观。 故 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2.下图为元朝重新开通的大运河和新开辟的长途海运航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备齐全B. 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 北方重新成为政治经济中心D. 政府决策受区域地理影响 【答案】 D 【解析】 【详解】 元朝时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改变隋唐时期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杭州到大 都的航程。 元朝还创造性地开通了海上长途航线,将南方的粮食直接运抵大都,可见采取什 么样的运输政策要受到地理的影响,故选D;材料显示水运,不能说运

14、输体系更加完备,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跨区域长途贩运,B 错误;材料不能显示北方成为经济中心,C 错误。 13.元朝政府在各港口设置市舶司,并出资设立“官本船”其做法是由官府建造海船,发给 本钱,“选人入番贸易诸货”,贏利朝廷得七成,商人得三成。此举 A. 禁止了民间贸易的发展B. 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C. 开启了“海禁”政策之先河D. 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答案】 C 【解析】 【详解】元朝在各港口设立的市舶司,对外贸实行全面控制,它不但是管理机构,而且直接 买卖商品或经营对外贸易,此举成为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的先河,故选C;材 料没有涉及民间贸易,排除A;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

15、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元朝官府全面控制对外贸易,不利于中外经济交流,排除D。 14.明朝大移民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共十八次,主要向中原地区移民。凡垦田移民, 朝廷都有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征三年赋税。此政策 A. 促进长途贩运进一步发展B. 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C. 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D. 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答案】 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凡垦田移民,朝廷都有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征三年赋税”可知, 明朝时期政府的鼓励移民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 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鼓励移民的政策,与长途贩运发展无直

16、接关系,A项错误;材料意 在强调政府鼓励移民,与豪强地主无关,B项错误;鼓励移民垦田的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 不能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并且材料没有提及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 无关, C项错误。 15. 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 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 商品经济繁荣B. 长途贩运发达 C. 区域经济发展D. 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属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 除法,材料文字描述的是清代关东地区与上海之间的频繁贸易往来,这既能表明明清以来的 长途贩运发达,也能反映出区域经济的特色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A B C三项均符合 材料, D 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直至清末(甲午战后)统治者才被迫放弃抑商政策,显然 与材料中时间特征“ 乾隆以后 ” 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16.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经济 的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