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212703 上传时间:2017-10-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惠城区 2011 年教学评优送评材料类别 教学设计 科目 中学语文 学校 惠州市惠台学校 题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反思姓名 吴京京 联系电话(手机) 13824297650 电子邮箱 日期 2011 年 12 月 15 日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2、疏理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变化,揭示小说主题。3、通过文章主题的挖掘,感受当时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故事情节,疏理文章中人物的变化。2、难点:结合现实社会,自身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设想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

2、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教师关键要引导学生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力求创设情境,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本课适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诵读式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跳读课文,感知内容及故事情节。第二课时: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掌握塑造

3、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起“巨匠”的,却寥若晨星。19 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便是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约 300 篇中,短篇小说,虽不能说篇篇精萃,字字珠玑,但若着眼整体,委实花团锦簇,异彩纷呈。其中的名篇佳作,令人心驰神往,虽掩卷仍久久激荡于胸臆之中。发表于 1883 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篇作品。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有关小说中“我”的主要情况。2、摘录文学常识:莫泊桑。3、回顾小说的相关知识,提示学生阅读小说的方

4、法。4、跳读课文,摄取信息,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梗概。三、深入阅读: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先后都有哪些?对于勒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2、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第二课时)一、运用故事导入:师:在上课前,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父亲和儿子的故事。 (故事略)由此看出,小说故事情节需要曲折变化、跌宕起伏才能吸引读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认识这个特征是我们这堂课的教学目的,也是学习重点。即,通过情节看人物,通过情节看主题。(说明:故事导入试图达到两个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本课的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 )二、精读课文,分析故事情节:1、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5、,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如何评价于勒,包括对其称呼,并用波浪线勾勒出来。学生一一找出,教师板书。2、根据课文内容将称呼、评价分类:师:请同学们将这些评价分类,并说说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按照时间顺序回答。(板书: 称呼 情况 态度)三、通过情节看主题:1、师:从板书上看,这个故事不长,但情节却曲折、跌宕起伏,特别最后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讲课文分成两大部分,应该如何分?2、教师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前后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多媒体出示)3、师:对联少了个横批,请同学尝试拟一个。这里反映了一个怎

6、样的社会现象?四、通过情节看人物性格:1、菲利普夫妇与儿子若瑟夫进行对比2、他是不是就是一个一无是处,令人讨厌的家伙?五、课外拓展,开拓想象:提供一个类似本文情节安排的小说故事,省略其高潮和结局,要求学生补出,进一步体会情节要求。六、总结鼓励学生自我进行课文的总结。七、课外延伸及作业1、如何看待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与钱间的关系。2、作业:A、分析人物形象。B、找出环境描写及分析作用。C、课外片段训练:于勒富有归来时;父亲和贫穷的于勒相视时教学反思:我的叔叔于勒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元老”级课文。对于这样一篇“老”课文,如何设计教学更科学,更富有新意,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我在

7、设计中着重把握了以下两点: 第一, “潜心会文本” 。我在处理教材时注重引导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以达到对精读篇目的“甚解” 。我个人认为,小说教学要遵循作者思路,走进作者胸境,把握教材特点,把握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中蕴藉很深的字、词、句,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学时我始终注意把课文做例子,引导学生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根据小说的要素设计分析思路。从设计目标到总结都牢牢抓住“我们是在学习小说”这条线不放,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 第二,处理教材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注意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8、动性。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多让学生自我感悟,包括各种形式的读(扫读、悟读、分角色朗读) ,富有实效的讨论,切有体会的表达等。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对文本能创造性阅读。从人物性格分析到对主题的认识,都力求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认识的根据,包括文本中的文字根据和文本以外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做到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学生想做的我尽量不做,学生能做的我尽量不做。如在本节课中,充分发动学生到前面板书,发动学生推举分角色朗读人选等,学生高兴,老师也省事,皆大欢喜。同时我还注意增强学生的效率观念,提出问题。当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接近尾声时,我请学生归纳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人物性格特点。学生 A

9、 说:“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 ”学生 B 说:“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是个精细、刻薄、泼辣的女人。 ”学生 C 说说:“菲利普夫妇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却已经被金钱腐蚀了。 ”学生 D 说:“于勒是一个身世浮沉的,染上社会的恶习惯而最终咎由自取的人。 ”学生的分析正合教参,看来,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准备总结,一个不太响亮的声音传来:“我认为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正是为了引发我们的反思:反思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 ”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是学生 E

10、,一个平时不爱发言却喜欢发表不同见解的女生。今天,她的问题让大家一惊,然而我又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一方面,我心想:已经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开?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我原先没有准备到这个问题,会不会把握不住?这个问题较复杂,能不能驾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否决放过它,否则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否决她,更会打击她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于是,我趁机引导全体同学围绕于勒有没有闪光点展开讨论:“他是不是就是一个一无是处,令人讨厌的家伙?”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我也不时点拨、引导,现将学生的讨论

11、归纳如下:一、于勒并不是那么的无情,他到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表达他对哥嫂的怀念之情。二、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信。这封信虽然简短,但是细心体会,实际上是挺感人的。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不想让哥嫂当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还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切快乐的过日子” 。可见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亲情的渴望。三、后来,于勒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不愿意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这与“我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四、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是那个经济的世界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失去了亲人的爱和关心。我们要反思生活中的自

12、己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的爱心。所以,于勒不该被完全否定,他的文中的价值甚至大于菲利普夫妇。凭心而论,我被学生感动了,于是,我说:“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在那里,金钱主宰了人民的心灵和生活。它使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使骨肉分道扬镳。让我们从于勒的身上,从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人性的一些弱点,让我们把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本节课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了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

13、,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我在课后不由得对我周围的老师说:“这些学生让我崇拜!”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 ,而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

14、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 ,叶澜老师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也是这种境界。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的这些思维的“火”与“光”来自何处?我想:应该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 (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 )和对学生“三欢迎” (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 ,正是培养学

15、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 “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 “说说你的理由” “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引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和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本节课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了学生敢于说“不”的勇气,才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绚丽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