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案例专刊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094525 上传时间:2020-08-16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案例专刊(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教学案例专刊 作者: 日期:校 刊教育教学案例专刊西罗园学校教科研组2006年12月目 录晋祠一课案例 -白玉梅P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教学案例 -郝建军P9 结合实际教英语 -李洁P16用心去工作 -刘桂萍P18教学设计有了具体的学生时杨冬冬与我的教学设计 -张小娟P23体验挫折苦品味成功甜 -卞雪梅P25 一个这样的老师 -杨淑梅P27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刘俊英P31 减法的反思 -李岩群P34晋祠一课案例总课时数第 节授课时间年 月 日课 题晋祠第一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培养:了解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能力培养: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

2、成有效的预习方法。情感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和秀美山河的情感。(寓教)教学重点内容:了解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突出重点的措施:预习了解,课堂掌握教学难点内容: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有效的预习方法。突破难点的措施:预习训练,课堂检查情境创设创设旅游文化情境教学方法学生自主研讨,教师随机指导、点拨。多媒体教学。导入去年寒假,咱班有几位同学参加了学校的冬令营活动,在山西参观了平遥古城、晋祠、翟家大院等名胜古迹,印象最深的就是晋祠。下面请候盛楠同学为大家展示她的晋祠之旅吧。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相信同学们听完候盛楠同学的游历,肯定对晋祠产生了浓厚的

3、兴趣。到底晋祠是什么样的呢?它还有哪些美景呢?就让我们随着梁衡先生的介绍说明走进晋祠吧!一、 课前预习篇目,讲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说明对象,说明方法、顺序、结构等)二、 检查预习情况1、 字词。(幻灯片)2、 质疑。三、 同学们在初次阅读预习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都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那么请大家边听老师朗读,边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思考,看看能不能从文章当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疑问。四、 整体感知课文。(1)讨论:本文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明确: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2)讨论:照应这一特点的是哪些段落?以板书形式归纳:优美的

4、自然景色(25段)悠久的历史文物(611段)(3)由此看出文章的总体结构:总-分总(幻灯片展示)候盛楠结合照片,朗读游记。学生根据预习篇目,找出重点质疑为本节课学生讨论重点,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先组内解决,再提问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边听朗读,边思考问题,观看幻灯片中关于晋祠的一些图片。思考,回答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引发兴趣.检查预习,了解常识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再次深入阅读,有目的地阅读文章,解决问题。让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明确说明对象和结构。课堂练习讨论,交流课堂小结今天的质疑研讨,非常的热烈,同学们都问出了水平,更讨论出了结果。希望在今后的

5、学习中,同学们能养成这样的良好预习习惯,形成更高的学习能力。分层次作业必做:朗读全文,背诵第五段。选做:板书设计一、 作者二、 字词三、 提问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课堂气氛热烈,学生预习情况较好,能提出有意义、有创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训练了阅读能力。本节课的不足:在设计环节上,说明文的知识介绍有点多余,因为在本节课内容中,没有牵涉到,应该放到今后具体文本中介绍并运用。改进措施:今后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注意为我所用,不能贪多贪全,注意突出教学重点。晋祠公开课反思说明文教学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从我读书的时就不喜欢学习说明文,当老师以后,说明文的教学课总是上的很“闷”,平铺直叙

6、,按照说明文知识教学,一步一步地套用,觉得只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能理清说明顺序,分辨说明方法就足矣。所以只要一上说明文,我讲的没劲,学生也听的没意思,因此我很苦恼,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么对于我个人的教学成长来说,会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影响极大。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春风化雨”培训后,我对新课改有了重新的认识,同时也审视了自己这几年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意识到只有正视自己说明文教学的弱势,才能不断改进。因此在这次区级教研课的选课时,我选择了说明文晋祠一课。这篇文章从语言、感情等方面和记叙文比较接近,但是说明对象、说明特征和说明顺序又特别典型,因此选择这课

7、作为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有一个过渡性,也比较典型。同时,班里有几名学生去年寒假冬令营去山西,参观了晋祠,他们对晋祠印象较深,所以我就打算据此从记叙文引入说明文。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是由老师“一手包办”。因此,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我把重点放在了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上,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同时在学生初步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样的话,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我教什么,他们学什么,也不是只会“人云亦云”。整节课按照我预先的

8、设计,总体完成情况较好,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新文体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由于按照我从初一就开始训练的预先步骤,学生对文章进行多次阅读,在解决了字词障碍后,质疑讨论阶段顺利达到高潮部分,学生们按组提出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组内热烈讨论,试着互相解决问题,并且在互相提问中又引发出新的深层次的问题,归纳总结后,每小组派代表总结小组提问讨论结果。就当堂课看,学生分别就字词运用、说明特征、说明顺序几大方面提出了近十个较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后,得到了明确回答。因此在晋祠第一课时结束后,通过学生们的自己提问、解决问题,基本上把我预设的问题都涉及到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紧密结合

9、的,不能仅仅从教师角度预设问题,而更应该从学生方面考虑,让他们自己挖掘问题,也就是在挖掘自己的潜力。我相信经过三年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大大提高。不过,这节课在上完后,经过其他专家老师的指导,我也感觉到在教学设计上有一个明显的教学环节上的败笔,那就是说明文知识的讲解。其实在本课时中,对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有关的知识根本就没有牵涉到,而且单独地讲说明文知识点,比较枯燥,学生也不易理解,并且还破坏了导入时学生看见晋祠的照片那股新鲜、兴奋的气氛,使课堂一下就冷场了。等我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间也有点耽误了。由此看来,我还是属于 “贪多嚼不烂”型,总想尽量把知识多教一点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

10、承受程度。其实这跟语法教学一样,只有结合实例,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我想,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适当的“权利下放”,让学生饿着找食吃,而不是我一味地灌。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因为这堂课是以学生质疑、讨论,教师指点为主,实际上就是考教师的知识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在课前,我安排学生预习,由于时间较为紧迫,我并没有认真看完每个学生的提问,只是大致了解了一下,具体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我预先不知道。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听课的专家老师们觉得我总体应变不错,知识点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往往停留在解决这个问题即可,没有做到问题、知识的迁移,由此及彼。比

11、如字词解释“浑然”,学生认为就是“浑浊的,混在一起”,我立刻让同学们在书中找到“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句话,那么在此句里,“浑然”显然就不是“浑浊”的意思,因此学生立刻就明白了在这个语言环境里,应当作“完整,不可分割”来解释,由此告诉学生,解释词语不能单独只看这个词,而要联系句子、上下文来理解。按照我的想法,教师指点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但是李镗院长指出,为什么不再给学生讲讲如何从词的本义联系到引申义呢?正是因为混在一起,才会不可分割啊。这样一讲,学生就能立刻知道词语的本义和引伸义的联系与区别所在了。还有学生提问道:“第五段在园里信步,为什么不说是散步?二者有何区别?”

12、这个问题一提出,我就发现学生对字词的赏析和语感,真的是比初一有所提高了,只是我就个人当时的理解,告诉学生“信步”是无目的地漫步,而正是因为在这样没有目的的情况下随处走,都能欣赏到园中到处都是流水,美不胜收,由此可以回应前文的“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李镗院长再深入指出,“信步”其实更带有走的人的主观情绪在内,他们的心情是愉悦的,所以欣赏起来就觉得特别美,正如毛泽东的诗词所写“胜似闲庭信步”。这样的小问题在这节课上还有一些,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正是由于我个人的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在对学生的点评上,就总会出现不够到位的问题。对此,金老师对我个人提出要求,一定要时刻充实自己,提高教师自己

13、的教学素养,只有教师自身的本领高,教出来的学生本领才会高。第三个问题是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解决突发问题能力不够。课堂讲学中,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更何况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总会随时出现不同的状况,那么在面对突发问题时,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该怎么样才能解救好呢?这堂研讨课,让学生、听课老师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是导入时,由学生介绍他们去晋祠游玩的情景,尤其是幻灯片一放映出学生在柏树下,小溪旁,“鱼沼飞梁”上,假山中的照片时,观看的学生们都兴奋起来,纷纷对照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我看到这个情形,心里特别高兴,所谓“万事开头难”,现在大家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这节课肯定没问题。殊不知台下反应好,台上负责介绍的学生王晶晶可是由于紧张,说话哆嗦重复,还有几个明显的错误漏洞。我当时只考虑到现场气氛这么好,可别破坏了,就让她介绍完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算是“回避问题,躲过了事”。课后,董华林老师明确指出,一个同学犯错不要紧,其他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