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083777 上传时间:2020-08-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打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打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打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打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打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2013.10.11 作者: 日期: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总体认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维新派(君主立宪制)技术制度深 入入【基础知识梳理】一、“师夷长技”(一)“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背景1、清王朝 。2、有识之士 。3、欧美 。 概况林则徐1、活动:编译成 和 ;2、意义:是近代中国“ 的第一人”魏源1、基础: 2、内容:系统介绍了西方 和 知识。3、提出“ ”。4、意义: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代表: 、 、 等。

2、主张:强调以 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 。目的: 。实践:创办了一批 ,开设了一批 。意义: 。背景:第二次 后,清政府面临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二、维新变法思想早期维新思想背景:随着 和 ,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 、 等主张:1、发展 ;2、学习 ; 3、实行 。局限: 。维新变法思想表现1、 康有为:撰写 和 ,借助 ,否定君主专制统治。2、 梁启超:发表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3、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 ,王侯将相是人民的 。实践:1898年,实行变法。意义:1、 起到 ;2、 促进了 ;3、 是 。巩固练习1 林则徐被称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

3、世界”的第一人,主要因为他 A编译外国书籍,重新认识世界 B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C认识到鸦片泛滥的严重危害 D领导了禁烟运动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制夷“的本质是: A学习西方的科技 B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C维护清朝的统治 D抵御外国的侵略3海国图志一书的核心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发展资本主义4 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倡导民主和科学 C确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5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积极宣传者包括 张之洞 梁启超 严复

4、 王韬 A B C D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变科举,开学校C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D办报刊,立学会7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维新派宣传的思想有 社会进化论 君主立宪 人民主权 民主共和 A B C D 8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 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9、 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A、使人们意识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B、使人们认识到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 C、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

5、想的洗礼 D、使人们认识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先进10、下列论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师夷长技以制夷”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D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魏源材料三一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

6、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19世纪末)罗德斯材料四“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19世纪末)吉卜林材料五“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4分)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联系?(4分)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