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生活——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上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081820 上传时间:2020-08-1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中学生活——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我的中学生活——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我的中学生活——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我的中学生活——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我的中学生活——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中学生活——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中学生活——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中学生活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上) 作者: 日期:我的中学生活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上) 写这些近半个世纪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的文字做什么?是为了回忆那一段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当然会有这样的因素。我想,还可以重新审视我们当年走过的路,说白了,就是认知自己,是怎样的一代人。我说的沈阳109中学,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学校。去年就想写曾经就读过的这所学校,于是察看地图,在写某个地方之前,我习惯先在地图上看它的位置。地图是“动态”的那种,这一看,就觉得教学大楼有些“怪”,在我印象中,教学楼应该是东西走向,现在看到的是南北走向,大门是朝西开着。我急忙问建伟大哥,他不敢确定,他又再三询问别人,后来告

2、诉我学校的地址是:沈阳市大东区和睦南二路五号。要写文章了,突然又想起这事儿没整明白,就和原109中学的一位老师联系。她告诉我,109中学在2016年7月并入沈阳第26中学,部分老师转到市里其它学校,在原109中学的校址上翻盖了四栋建筑:三座教学楼,一座综合楼,一个体育馆。这也就是说,我是发现教学楼“变了”,但事实上,109中学已经不复存在了。我听了心里怅然若失,顿时有种“没着没落”的感受。这就是说,可以寄托我们青少年时代的情感的“实体”已经没有了,真让人感慨万千。离开学校整整四十年,如果说用沧桑巨变来形容一个城市发展之迅猛,这能理解和接受,但是自己的母校就这么在发展中,似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

3、终结了,还是心有不甘。不管怎么说,109中学在我们那一代学生的心里,它的位置是永远不能移动掉的。这反倒让我觉得,还真得为自己的母校说几句,用文字来纪念它,也怀念我们的学生时代。于是就开始写这些“想起一些写一些”的文字了。“说到这一段校史,可能有“揭伤疤”的痛,但是我们又怎能回避得了呢?历史还是要尊重的,不管它是光荣的,还是丑陋的,毕竟是我们自己的。”我刚进109中学是在一九七二年。那时和睦路小学,五年级有八个班,我在“五年二班”。负责分配的老师很简单地从这八个班级的中间“划了一道杠”,后四个班分到142中学,前四个班去109中学。这种很像美军拉斯克上校往地图上随便一划,就划出了“三八线”似的做

4、法很简单干脆,却意味着从此我的青少年时代就和沈阳109中学连在一起了。说起沈阳109中学,最早原名叫做“沈阳工农联中”。“工农”,看这个名字可想而知,还是很有一番“意味”的。这个学校是当年这一片地区没能考上“市立”在编中学的,普通人家的孩子们的学校。但凡了解一些当时沈阳中学情况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所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学生们又被人们冠以不好名声的学校。校园是由平房组成的一个院落,看着陈旧,设施简陋。教室里的情形比今天山村里需要被“扶贫”的小学校好不到哪里去。冬天各个教室是要烧铁炉子,用来取暖。上物理和化学课程,没有什么教学器具和实验室。唯独偌大个院子在下课期间,学生可以满院子疯跑着玩。师资力量就更

5、难以与市内中学“匹敌”了。109中学就像一个弱小的孩童,从建校那天起,是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那时候,在204地区仍然管过了“珠林桥”向西去,或是上了今天的“长安路”,才叫做“城里”,204区域仿佛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市内”。这片区域在未盖起“苏式红楼房”以前是一片墓地,它是随着“黎明厂”和“新光厂”的崛起而兴起的。可以肯定的是,当年204地区(当然也包括201和205地区)的兴起,意味着它是新中国航空事业开始发展的一个侧面的缩影。虽然生活设施是跟上去了,但是相对来说,学校的建设还是显得不足。当时的204地区有几家小学校,和睦路小学是翘首者,中学是缺乏的。到了六十年代后,有了“沈阳工农联中”。“文

6、革”时期的1968年,在“和睦路小学”的部分基础上,成立了“沈阳142中学”,同时“沈阳工农联中”改名为“沈阳第109中学”,算是正是纳入沈阳市的中学序列。这个时候,学校里的师资力量开始上升,甚至有北大历史考古系的学生,东北工学院的毕业生等来到109中任教。不过有些人可不是自愿来的,或因家庭成分不好,有“发配沧州”之意。不管怎样说,他们对109中学的发展,是做出贡献的。文革中,109中学曾进驻“军宣队”和“工宣队”。我72年入校时不记得有军宣队,但是工宣队是在的。曾经有一个工人师傅给我们班讲过一堂物理课,他长着高个,挺白,大眼睛,嗓音洪亮,穿着一身工作服,脚上是浅黄色的翻毛皮鞋。他站在讲台上,

7、讲物理课程中的“参照物”的概念,几次询问大家听懂没有?课堂里鸦雀无声,同学都木然地望着他,他讲解再三,情形依旧,令他好不尴尬。但是听说学校有军宣队驻校,还是少见的。我想象,在文革中,109中学的真正权力,应该由军宣队、工宣队、部分“左派”老师和学生组成的红卫兵这四方执掌的。当然,红卫兵不过是在前台冲锋陷阵的。说到这一段校史,可能有“揭伤疤”的痛,但是我们又怎能回避得了呢?历史还是要尊重的,不管它是光荣的,还是丑陋的,毕竟是我们自己的。文革中的109中学,和当时沈阳所有的中学一样地混乱,有些老师是受到迫害的,甚至有些“逼供讯”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那些几近指鹿为马的迫害,也是有事实的。庆幸的是,在

8、109中学,好像没听说有老师被批斗致死的事情发生,否则109中学的历史将永远会记载这黑暗的一页。今天说这些,我想,除了回避不了,也应记取教训,希望这种事情以后绝不可再发生。不过,要说文革期间在109中学经历的比较有意义或者说比较“特殊”的事儿,也是挺多的。比如学校“腰鼓队”,他们排练和参与校外的活动时的英姿,着实让人羡慕。腰鼓队的学哥学姐们站成方阵,腰间挂着一个漆着红色的小腰鼓,手里挥舞着两个小鼓槌。“咚咚齐咚咚”,鼓敲得震天响,队伍齐刷刷地在统一的步伐和整齐的鼓点声中行进着,他们就这样打出各种各样的鼓点。威风、气派,极富青年人的朝气。这一通鼓点,简直把109中学的精神面貌全都打出来了,至今想

9、起,仍然感到,当年109中的腰鼓队绝对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曾问及校友家农,在109中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哪些,他想了想和我说,是参加欢迎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来沈阳访问的那一天。沈阳许多中学都参加夹道欢迎。他说:那一天在等候的时候,学校里好几个班“拉歌”,他清楚记得高年级的学姐吴颖领头,她们班和别的班“激战”,她高声喊“革命歌曲大家唱,我们唱完你们唱”当时道路两旁都是各校学生,场上的气氛尤其活跃高涨。的确,家农说当年的那次欢迎西哈努克是属于“政治任务”的活动,109中的学生在“拉歌”中展现了自己的风貌。现在提起这件事儿,仍能唤起当年参加过这场活动的同学们的回忆。学校挖“防空洞”,可是

10、如今的学生没法体会的一件事儿。为了响应毛主席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109中学和沈阳所有的中学一样去挖防空洞。这自然是得停课的,挖掘工作是分给各个班的。在学校院子外东面操场的四周,学生们在挖土作业,大喇叭响着当时的歌曲,一片热闹景象。播音是念稿子和诗歌,稿子大部分是表扬某个班出现了“好人好事”,诗歌是各班学生写的。我记得好像是姓祝的女老师播音,她年轻,嗓子又好,每天都在不停地念着各种稿件。那时候幼稚,写的文字空洞又长,她就对我说,“刘伟呀,再写就写得短一点。”现在回过头再看那一段写的诗歌,实在是幼稚可笑,不过倒是很有时代感。有幸的是,那时的诗歌原稿还都保存下来了,每看到一回,就想起

11、在109中学“挖防空洞”的情形,很值得还念。在109中学时要参加“学工学农”。“学农”是去到201(或是205?有些记不住了)那面的学校自己的田地去。“学工”有过三次(或是两次)。在黎明两次,我被分配给两个师傅,先是一个老钳工师傅,学用锉刀打“毛刺”用“50摇臂钻”钻孔。第二个师傅记得叫做白守志,他开“62万能铣床”,用仿形铣刀铣“叶片”型面。我这个“徒弟”经常“打刀”,他也不在乎,再领新的,我接着干。不过我意外得到的好处是,以后我开了一家小工厂,进的第一台设备就是“62万能铣床”,这东西我能摆弄,这是后话。后来在小东门的一个叫做“标盘厂”的单位学工,这是快要毕业那年的事儿。这种劳动,今天看,

12、就是提供“廉价劳动力”而已。不过那个年代是个有激情的年代,在车间里,跟着工人参加过全车间的“赛诗会”,那个时候的青年工人有文化,各个都像诗人似的,现场是你刚下台我登场,诗念的蛮有水平。咱班王英杰老师见状,觉得怎么着班里也得出一首诗,她把我拉到一边让我,让我赶紧写一首。这首诗当场念了,如今再看到这首诗得笑死人,连“小靳庄”都写进去了。但是在工厂里没经过太像样的“安全教育”就上岗,在今天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黎明厂学工的时候,还是出了事儿,说起来还是挺难为情的事儿。忘了是哪个班的同学,看到机器上的管子里留出“牛奶”,“哗哗”的,乳白色,是那样地诱人,甚至在没有人的时候还是无休止地流淌。那可是

13、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有的家庭还有吃不饱肚子的情况,更别说能吃到肉类,就连豆油也是每月限量,一人三两的;牛奶,一般家庭更不可能会享用的。两个同学动了心,他俩将嘴巴放到了“牛奶”管子的下面那是“冷却液”,弄不好是会要人命的!后来赶紧送医院。这种带有“冷幽默”色彩的事情,实在是让人笑不出来,仔细想这事儿,真是一种悲哀。学校的集体活动最隆重的莫过于学校的“体育运动会”或者是五四青年节时学校组织全校的“文艺演出”。“校文艺宣传队”是那个时候每个中学的标准业余组织,在某一个方面,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实力和精神面貌。109中学自然也有一只很活跃的文艺队,里面自然是聚集了学校里的学生精英,每到这样的时候,也

14、是他们最活跃和出彩的时候。但是各个班级还是要出节目的。我们九班曾出演过“三句半”,按王英杰老师的要求,我写台词,四个同学各自拿着锣鼓之类登场表扬,这“三句半”的台词现在还保留着呢。我们毕业前,曾经有一首红遍全国大中学校的长篇诗歌,叫做理想之歌。诗歌写得很有气魄,可以说,一首诗鼓舞了我们那一代人,这话一点没言过其实。记得开篇是:红日,白雪,蓝天,乘东风飞来报春的群燕,从太阳升起的北京启程,飞翔到宝塔山头,落脚在沿河两岸诗写得波澜壮阔,极有影响力,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学生很追捧的一首诗。学校专门组织高年级学生朗诵。我记得这领诵者是六班谭静武,有一天他没来,老师让我先替代,我漫不经心,错将“白羊肚手巾红

15、袖章”念成“羊白肚手巾红袖章”,引来大家一片的笑,现在回忆当年的朗诵,那种如浪潮一般的朗读声,犹在耳畔回响,那种朝气蓬勃的场面,历历在目,校园情景恍如昨天。自从学校在老院子外建起了一座三层楼,我们班被分到新楼二层西边的教室。109中学自此算是有了像样的教学楼了,但是这会儿“文革”还没有结束,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充满了矛盾,一会儿批判“读书无用论”,一会是“看水浒批宋江”,再后来就是“批林批孔批周公”了。当年我们这批学生还远不如高年级的学长们,好歹在文革前,他们上过几年课程。而我们这一批学生,只不过正规地上了一年小学课(65年),第二年就开始“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文革”其间,也正是我们上中学的时期,所以说,我们这一代的学生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我觉得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我总是和她(王英杰老师)对着干,而且有很多地方做的事情,不能让她忍受,矛盾自然是越来越深。最后终于因为我十分喜爱“黄色歌曲”,矛盾公开化。”在写完第一章节后我就想,写这些近半个世纪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的文字做什么?是为了回忆那一段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当然会有这样的因素。我想,还可以重新审视我们当年走过的路,说白了,就是认知自己,是怎样的一代人。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是“教育失败”的牺牲品。当然这种“教育的失败”源自于“失败的教育”。更进一步说,是当时的政治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