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207807 上传时间:2017-10-3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2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要览》知识要点(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30第四章 姓氏和名、字、号1.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2. 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1) 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 (2)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 (3) 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3. 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 4. 姓: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

2、族号就是“姓” 。 5. 氏: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 6. 姓氏最初的区别: (1)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2)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3) 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7. 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已是(贵族地位)的标志 8. 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秦汉)时代。 9. 姓氏的主要来源: (1) 上古最早产生的姓:姬、姜、姚等; (2) 祖先的族号:唐、夏、周等; (3) 国名:齐、鲁、燕、韩等; (4) 地名:西门、南宫、东郭

3、等; (5) 官职:司马、司徒、司空、帅、尉、史等; (6) 职业:屠、陶、乐、卜等; (7) 动植物:马、羊、龙、杨、柳等; (8) 排行或数字:孟、仲、季、伍、陆、万等; (9) 爵号或谥号:王、侯、昭、庄等; (10) 出身:王子、公孙、公子、王孙等; (11) 少数民族:长孙、慕容、尉迟等。 10. 郡望:“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人们注重出身,看中门第,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 。 如:韩愈其实是河阳人,但由于韩姓以昌黎为郡望,所以自称“韩昌黎” 。 11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

4、反映。 12姓氏混杂的原因: 2 / 30(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从周代起,天子分封诸子诸臣和先朝后裔,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形成很多氏,也即后来的姓。 (2)战乱:战乱造成人口大量迁移。 (3)官宦: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地一姓。 (4)移民:封建国家为补充边远地区人口,或为了补充某些地区因战争、饥荒造成的人口短缺,采取强制性的移民措施。 13封建社会修谱的目的及其作用:为了记录家族血统的承袭关系。 14全国姓氏中以(李)最多,其次(王)和(张) 。 15 “名有五 ”: 左传中说“名有五” (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信: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 ()义:以道德品行

5、命名; ()象: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 ()假: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 ()类: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 另外: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牲畜、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 16. 名和字的关系: (1) 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屈原名平;诸葛亮字孔明 (2) 名与字意义相关;如:赵云子子龙(云生龙) ; (3) 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晏殊字同叔 (4) 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 如:楚公子“壬(水)夫 ”字“子辛(金) ”,取水生于金之意。 (5) 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刘邦字季;班固字孟坚 (6) 取于古语或成语 17. 号的流行是在(唐宋)以后, (明清)时为盛。 3 / 30第五章 汉

6、字1.(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积累成为精神财富。2. 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3.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4. 甲骨文最早是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的。5. 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6.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7. 研究汉字的书,有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到汉代,三书合一成为(仓颉篇)。8.“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许慎)的名称、(

7、班固)的次序。9. 六书(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指汉字的六种结构象形 依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画出那个物体的形状来,就是象形字; 日、月、龙、门等指事 指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要仔细观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义; 上、下、本、甘等会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合并在一起,并把它们的字义合起来,就出现一个新义的指向; 武:上边是戈,下边是脚趾,表示开步执戈,动武征伐。旅、聂、安等形声 由形旁和声旁组合形成的字; 左形右声:江、河、松、枫等右形左声:期、朔、鸠、鸽等上形下声:空、穹、笔、篆等下形上声:基、垄、悲、愁等内形外声:闷、圆、闽、唐等外形内声:街、裹、序、固等转注 建立同一类的字有统一

8、的部首,如果字义相同则可互相注释;条件:部首相同或字义相同。 考、老属同一部首,又都是年老的意思,可以互相注释。民和氓;走和趋;舟和船;梁和桥;顶和颠等假借 词语中没有这个字,但是也不用新的字,而是借用现成的字去表示。 令、长、我、自、耳、且10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1) 写实主义精神(2) 人体本位精神(3) 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4 / 30第六章 学术思想1. 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2. 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

9、想流派。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3. 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讲的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4.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代表人物墨子。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5.(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

10、代并称为两大显学。6. 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7. 经学: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

11、间习俗等。8.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9. 今文经:到汉武帝设立“太学”时,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后来才采用汉代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的,因此称为“今文经”。10. 古文经:使用“古?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是从孔子旧宅的壁缝里发现和从民间获得的古文经书。11. 今文经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12. 古文经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

12、究,注重(名物训诂)。13. 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 5 / 3014.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15. 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6.北宋初年的(胡瑗)和(孙复),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17.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

13、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8. 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19.(朱熹)集理学大成。20. 四学: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闽(朱熹之学)21.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22. 朴学: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象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23. 乾嘉学派: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乾嘉学派”。24.(顾炎武)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两部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25.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

14、)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26. 后人把王夫之的作品集结为(船山遗书),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27. 四存之学:颜元是一位专讲实学的思想家,因反对书本上的学问,所以著述很少,一生只写了四篇文章,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称为“四存之学”。28. 清代早期和乾嘉时期的朴学推崇(古文经),而晚清的朴学则重视(今文经),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 6 / 30第七章 宗教信仰1. 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 2.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天地的仪式以(封禅)最为重要。

15、 3.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 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 ,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封禅的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4. 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 5. 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 6. 往泰山封禅,到汾阴祭后土,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和(郊祭)。 7.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8. 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9. 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 西渎大河(黄

16、河),北渎大济(济水) 10.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 11. 从(秦始皇)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 12. 庙号:即帝王死后在太庙受祭时享有的称号。如:明太祖、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 13. 帝王祭祀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 14. 现存最大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 15. 北京阜成门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 16.(师)是哪些可以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 17.(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子是封建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文帝)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 (东汉光武帝刘秀)明确把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来尊崇; 到(唐贞观四年),开始全国性的祭孔。 18.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