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妇联“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课题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057981 上传时间:2020-08-16 格式:DOC 页数:145 大小: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妇联“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课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常州妇联“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课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常州妇联“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课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常州妇联“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课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常州妇联“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课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州妇联“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课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妇联“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课题(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州市妇联“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课题 作者: 日期:常州市妇联“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课题 研究报告汇编常州市“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总课题组二七年五月目 录1、“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3)2、“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子课题研究报告常州市红溪实验幼儿园课题组(22)3、我分享,我快乐“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常州市机关幼儿园课题组(30)4、幼儿公德启蒙教育初探“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子课题研究报告 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课题组 (40)5、“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子课题研究报告常州银河幼儿园课题组(48)6、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小手

2、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子课题总结报告常州市红梅幼儿园课题组(69)7、开展幼儿“五小”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子课题结题报告常州市怀德苑幼儿园课题组(83)8、塑造幼儿爱心的策略与途径“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子课题研究报告 戚墅堰区幼儿园课题组(97)9、转变家长观念,构筑共同愿景“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子课题研究报告武进区东青幼儿园课题(110)10、家园共环保,幼长同感恩“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子课题结题报告金坛市春风幼儿园课题组(127)11、亲子携手,共建和谐“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子课题结题报告溧阳市燕山幼儿园课题组(134)“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课题研究

3、报告总课题组 2004年以来,在我市热心儿童道德教育女企业家的提议和资助下,常州市妇联组织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幼儿道德实践课题研究,至今全市已有11所幼儿园83个班级2500多名小朋友及其家人共同参加研究活动。课题开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肯定。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一)建设和谐社会召唤社会公德建设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追求。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出的“和为贵”的观点便是和谐观念的雏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和谐社会的理念提供了科学的内涵和实现的途径。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各阶层之间矛盾的原则和方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统筹兼顾、安定团结的指

4、导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趋势、顺应人民群众根本要求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战略性举措。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社会要和谐、人民要幸福,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便成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意愿,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也符合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

5、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伟大的工程,只靠政府部门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和谐的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家园,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每一个阶层都有为这个家园的和谐美好贡献力量的责任和义务。积极营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即整个社会的道德、文化、习俗环境,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向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识,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敬业奉献、诚信负责、扶贫济困的精神,积极倡导和睦相助、友爱向善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在全

6、社会营造生动活泼、文明高雅的文化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最终通过道德意识的积淀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形成全社会、全民族高度认同的积极向上的民风和民俗。可以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大社会背景下,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8号文件发表)、常州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的相继出台,市妇联为了全面贯彻文件精神,确立了“双合格”家庭教育的主题。这一主题的提出,立即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其中一位热心儿童道德教育的女企业家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构想并给予了经济上的重

7、大资助。由此使我们的“小手拉大手 公德万人行”课题的研究不仅顺应了当今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更得益于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经济资助。 (二)儿童道德教育呼唤社会公德建设 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以提高儿童道德素质为宗旨,以解决儿童道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广大儿童的积极参与,重在培养儿童的基本社会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倡导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社会道德建设活动,从而使我们的的道德教育工作不仅影响一个孩子、一个家庭,而且影响到一代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民族。对儿童道德教育的思考是本课题研究核心。通过对儿童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发现:当前儿童道

8、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儿童道德教育观念有待完善 “重智轻德”的传统观念导致儿童道德教育的家庭缺失。近年来,中国家庭教育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大幅度持续增长。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智育投资,却往往忽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及行为习惯养成问题。有专家统计,85%的家长承认在家庭教育中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但同时也承认自己教育孩子时,对智育方面的关注大大超过德育方面。许多家长认为,德育并不存在量化的标准,而智育是可以量化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与重知轻能,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过度保护,使相当一部分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基本生活能力和适应生活能力明显不足,难以具有健康的素质和健全的

9、人格。 2儿童道德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导致儿童道德行为的多元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一些成年人道德价值观与社会主导道德价值观不一致甚至悖离的情况屡见不鲜。儿童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能动的主体,他们也时时刻刻在与社会接触,他们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社会活动中获得社会文化价值的影响,电视荧屏上充斥着不利于儿童成长的画面;公众场合中不乏一些不文明行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成人社会中的某些道德失范问题不可避免地给儿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3儿童道德教育方式有待改变 单向被动的教育方式导致儿童道德教育的效果局限。早期儿童的品质培养主要是引导儿童

10、主体意识觉醒,但目前儿童教育还存在没有很好地把握儿童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的现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儿童实际,与孩子们接触到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使其难以产生认同感;采用灌输式、说教性的手段和方法让孩子们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使其在德育过程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4儿童道德教育标准有待统一 家校不一的教育活动导致儿童道德评价的多元标准。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生活的小环境有两个:幼儿园和家。现在有许多教师都用520或520来形容现在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意思是说,学生在学校受5天的正面教育,作用抵不上回家受2天的负面教育,结果不是0就是负数。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方向不一致,对受教

11、育者的要求和影响互相矛盾,导致两者之间配合不当、结合不佳、甚至不配合,造成两种教育力量相互抵消。这种结果不仅使学校的教育工作变得事倍功半,更不利的是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三)以幼儿作为社会公德建设的“切入点”是可行的 最早,本课题在选择幼儿园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时,主要是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我们认为公民的道德教育要从早抓起,塑造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远远比矫正儿童不良的道德品质要容易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2我们认为以儿童作为“切入点”来拉动和推动社会公德建设,效果远比死板的理论教化好得多。儿童们清亮的眼神,稚嫩的童音和甜美的笑脸就是很好的催化剂,能唤醒人

12、们的公德意识,激起人们的公德行为。 那么,儿童是否能够承担如此的重任呢?为此,我们查阅了文献资料,进行了理论上的考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专门对儿童道德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无视规则的规定,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规则,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把自己与外界环境区分开来,把外界环境看作是他自己的延伸,规则对他还不具有约束力。 第二阶段:权威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绝对遵从外在的权威和规范,他们把人们制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第三阶段:可塑性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

13、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变更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第四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平等要符合各人的特殊情况。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发现以幼儿园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是可行的,他们正处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已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开始关注除自己之外的人和事,并且可以接受外在的道德规则,努力维护这些规则的执行。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精心设计了为期三年的“小手拉大手,公德万人行”幼儿道德实践课题研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做到道德建设从娃娃抓起,倡导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一致,主张家校沟通,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改善

14、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和谐统一的道德评判标准,以新颖的践行方式,不仅在家庭这第一课堂,学校的小课堂,更是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共同营造儿童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共同塑造儿童优良的道德品质。 二、课题的理论诠释 (一)公德的内涵解释 关于社会公德,历来人们就有不同的解释。 梁启超先生曾在论公德一文中把公德作为立国之本提出来,“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那么什么是公德呢?梁启超先生通过与私德的区别来界定公德,他认为,“从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从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显然,梁启超先生的公德观非常鲜明:益群!利国亦是公德!他所论的公德是从国民对国家的责任的视角提出来,以唤醒国民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道德力量。 恩格斯说过,社会公德是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列宁也认为,所谓社会公德,就是“公共生活规则”。在列宁看来,这种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要求。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刻认识公德的社会价值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