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1.1 陈情表课件 鲁人版必修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056049 上传时间:2020-08-1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1.1 陈情表课件 鲁人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1.1 陈情表课件 鲁人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1.1 陈情表课件 鲁人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1.1 陈情表课件 鲁人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1.1 陈情表课件 鲁人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1.1 陈情表课件 鲁人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1.1 陈情表课件 鲁人版必修(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至爱亲情,亲情是望穿双眼等候在村口的双亲的身影,模糊、恒久;亲情是关山路遥却挡不住的似箭归心,急切、甜蜜。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是每个人成长的精神滋养。本单元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对“至爱亲情”这一主题进行诠释,让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本单元共有两篇必读文本,两篇自读文本。其中既有传统经典篇目,如李密的陈情表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也有当代作家的作品,如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陈情表是蜀国旧臣李密向当时的统治者提出要求赡养年老多病的老祖母的奏章,作者结合自己孤苦伶仃的遭遇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现状来打动晋武帝,写得真挚感人。我不是个好儿子以平实的

2、语言,通过描写自己母亲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塑造了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文章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的真情,有对母亲的爱,也有对母亲的愧疚,打动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全篇,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真切感人。我与地坛(节选)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抒情散文,文章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到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幸福的人生之路,是文章所宣扬的主题。,学习建议 1.灵活多样地运用诵读欣赏、推敲关键词句、体会不同句式、品析修辞手法等各种方法,品味文章中富于表现

3、力的语言。有意识地在不断的积累、感悟、熏陶和运用中,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文言文中的字词,原则上是选择那些常见的,有普通意义的而又不太好掌握的虚词和实词进行归纳整理。归纳的目的是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知识理性化,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3.在学习中要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不盲从,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不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传授,敢于疑课本之说,疑老师之解,在怀疑中去探幽求微,发现真理,寻求发展。,1陈情表,守着凄苦的家境,他从不埋怨什么,因为他拥有祖母无微不至的关爱;面对郡县的逼迫

4、,他从不畏惧什么,因为他知道他还有重要的使命去完成,那就是奉养祖母。世人嘲笑他舍富贵而求贫贱,皇帝误会他求高洁而蔑权贵,而他的陈情表却震撼了整个晋王朝,永远沉积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作亲情的砥柱警示世人:情无价,亲情更无价。他就是李密,一个真正懂得爱的男子汉。学习本文,要积累相关文言知识,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练的语言,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正确评价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作者名片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官。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

5、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为由,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背景指南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为郎中,后拜为洗马,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居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拢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施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

6、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继承汉代以来孝治天下的策略,推行孝道,以显示自己的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以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会惹来杀身之祸。李密无奈,就写了这篇陈情表,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臣少多疾病(生病) 历职郎署(担任) (2)名词作状语 则刘病日笃(一天天)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像犬马一样) (3)动词的使动用法 臣具以表闻(使知道),新课助读,自主梳理,(

7、4)形容词用作名词 夙遭闵凶(忧伤的事,常指父母之丧) 凡在故老(旧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分古今 (1)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今义:使人知道。 (4)臣之辛苦 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今义:身心劳苦;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明句式 (1)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 (2)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省略

8、句) (4)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7.积名句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2011江西高考)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010山东高考)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010安徽高考) (4)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新课助读,自主梳理,8.记常识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章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

9、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课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信。,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译文:微臣因为命运不济,很早就遭到不幸。 点评:文章一开始的八个字,非常概括地写出了作者幼年时候的悲惨遭遇,落笔十分酸楚,基调十分低沉。“险衅”“闵凶”这些词语,既是作者生不逢时、命运多舛、早年迭遭不幸的概述,也是下文具体描写的总纲。它总提了四项内容: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

10、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译文:(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被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尴尬。 点评:此语段写在朝廷多次征召下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作者连用“切峻”“责臣”“逼迫”“临门”“急于星火”来写朝廷催促之急,又用“欲奉诏奔驰”来写自己恨不得立刻到京城见驾,说明自己确实想有所作为以不负皇帝器重。但

11、又用“则”写出“刘病日笃”的实际情况,顺势写出自己进退维谷的苦闷:“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对武帝之忠心、对祖母之孝敬,一一从胸中流出,生动而真挚。,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并不顾惜自己的名誉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

12、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点评:“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做到“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热情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施得当,更是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于是说出了“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特”和“尤”“甚”集中有力地写出了作者的情况是异乎寻常的特殊,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少”“仕”“历职”说明了仕宦之久、供职之勤,但其根本目的不是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是“图宦达”,那就说不上“矜名节”,这就较多地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接下来作者连用“贱”“微”“陋”“过”“宠

13、命”“优渥”几个词语,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表达了自己的欣慰、惶惑、感奋不已。,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提示:调整后不好,本文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二人”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句段点评,多维

14、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可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观点一,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观点二,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

15、李密在“再度表闻”时,面临着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作者是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 提示: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地的确十分尴尬。出任吧,对新朝不明底细,祸福难测;辞不就职,终养祖母吧,又怕新朝疑忌,招致杀身之祸。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派上了用场。首先,作者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以确实存在的供养祖母的情况为理由,向晋武帝陈情。其次行文时先说后说、轻说重说处理巧妙。第一段作者陈述少小时父死母嫁、无兄无弟的孤苦无依的不幸以及由祖母抚

16、养成人,祖母卧病在床的情况。写得凄切哀婉,使晋武帝“切峻”同情。第二段作者写新朝对自己的礼遇,自己的感恩之情以及进退两难的狼狈。尤其是开头作者说“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承认新朝的合法性,让阴谋立朝的晋武帝怕李密反对新朝的疑忌顿消。第三段作者借新朝“以孝治天下”之政策,为自己“辞不就职”寻找借口,同时不惜卑身自污,说自己“少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至此,晋武帝所有猜忌都被打消。最后一段还指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的事实,表明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这样武帝完全被说服,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陈情表的“陈情”艺术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允其不仕。 (一)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