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心得范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2046413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1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笔记心得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笔记心得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笔记心得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笔记心得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笔记心得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笔记心得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记心得范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笔记心得范文 如何写读书笔记网络引用这是近来许多同学都在问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以前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即使是在我自己写了一些笔记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如何写读书笔记。 所以,当许多同学都在问我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也许我们为同学选择了一个不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 直到一个去中山大学读行政管理的同学也专门发短信过来问起同样的问题,这向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大学文科教学中最常见的学习方式,我在学校读书时也要完成导师要求的读书笔记;其二,本科阶段学习文科的同学也许同样面临这一困惑。 我才重新坚信我们的做法是通用的,可能同学们开始不习惯,但这确实是文科学习最好的方法,我们别无选择。 我把自

2、己以前写的笔记找出来,想要总结一下自己写笔记时的方法,但是我是心虚的,就象前文说到的那样,我从来没认真想过该如何写好读书笔记,但是当我看这些笔记的时候是很激动的,其中有许多的想法打动了自己当时真是文思泉涌、灵感如潮啊。 幸亏自己把它们记下来了。 这样说,并无意于标榜自己天生就写得好,不用思考方法的问题,我想说明的是,写读书笔记本来就没有定式。 所以我当时从来没想过章法的问题,却在现在看来逻辑且很有价值(在自己看来是这样的,_),那是因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章法在于每个人自我对著作的理解合乎常理,而这种“合乎常理”其实本来已经“天成”,只要你把它们写出来就是了。 (没看懂?多读几遍。

3、)换句话说,书中所要反映的理念、观点、价值取向是确定的,它们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跟随着作者自己一起思考这个问题时,你想到了什么(也就是所谓的灵感了)?书中哪些地方十分经典,让你读来痛快淋漓?这些是我们首先要写下来的。 其实,就象写信一样,不管是一封抵得万金的家信,还是缠绵悱恻的情书,情感生于格式,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前几天听广播说有人做了一个测试,发现成都市80%以上的小学生不会准确地写信件地址,有人写街号爸爸收,可是邮递员如何知道谁是写信人的爸爸呢?于是有人担忧,说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如何。 我看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现在写信的人实在太少了,我读小学时要专门学习如何写电报,考试经常考,现在邮政已经

4、取消这项服务了。 在韦伯的官僚制之外,格式没有意义。 写笔记的目的是记述所思所想,当然,如果有些章法可以改进你笔记的效率,那么就是有意义的,至少,有些习惯或经验是值得总结的。 第一,等到第二遍看书时做笔记一本书的思想在整体上应该是一体的,比如该书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当时理论的发展阶段,历史文化背景,作者代表的理论流派,作者的价值立场,作者的理论创新,与本书相矛盾(一致)的观点有哪些。 从整体上认识一本书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出现“一叶障目”或者“盲人摸象”。 如果拿到一本书就认真地深入读下去,往往会被带入某个具体的问题深入进去,用了很多时间看完这本书之后,对几个具体问题有了一些了解,但却不知道这

5、本书整体的思想。 而没有一个完整思想背景认识作为基础,如何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具体问题呢?写下的笔记也只是就是论事,支离破碎。 建议大家对新书先快速看一遍,把握大概框架,然后再细致读下去,认真作笔记。 当然,第二遍一定是很用时间的,知识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 第二,笔记应该有自己的习惯笔记当然是留待以后用来查阅的,不是交给老师检查的。 好的读书笔记是学习过程中从“学”到“问”的转变,从吸收型学习到研究型学习的过渡,也是一个人从学生到学者的成长。 我们要求同学们手工写笔记,目的有二其一,杜绝网络抄袭;其二,手写过程更符合十多年来的学习习惯,避免在打字的时候影响读者思考的注意力。 于是,手工笔记不能象电

6、子文档一样更便于修改或格式的调整,所以参议大家从一开始先思考一个写作习惯。 这里的习惯主要在格式安排上,格式本身没有意义,但符合个人习惯的、统一的格式,可以提高笔记的利用效率。 在内容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全书的主旨,背景,核心观点; 2、每一章的主要观点,与全书整体思想的关联,具体的理论创新; 3、一段话中对自己很有启发的地方,自己的灵感; 4、重点的、经典的、简洁的、格言式的语句,以特殊格式或位置单独记下,包括页码和上下文背景,以便日后引用。 第三,写笔记要眼疾手快原因是在看书时(特别是进入无物无我境界之时),思路异常活跃,大脑运转飞速,而且整修思维被调动起来投入逻辑分析,记忆功

7、能暂时休眠(这只是经验,不是生理学的理论),时不时有一个新的想法跳出来,然后自己可能沿着这一想法继续相下去一段,此时应当赶快将这些想法记下来。 完整的想法可以列出一个论文框架,要尽可能是详细,否则,当时你知道自己是在说什么,过些天可能自己就看不懂了。 如果想法并不完整,也可以先记下来,用标记标出,留待日后查证。 第四,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也许在看书时看得很累人却总是没有激起自己的灵感,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没什么奇怪的。 原因有三其一,基础不够扎实,而所选书籍起点太高,造成读者大部分时间在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最多看到一个个句子,而看不到全段,因为过一一段又要停下来理

8、解基本概念,更看不到全章可全篇,当然没有自己思考。 这种情况就可以称之为“没看懂”;其二,作者表达习惯与读者思维习惯不同,没有沟通,这在翻译本中常见,特别是译者水平较差时尤为突出;其三,自己看书方法有问题,闭门造车,生吞活剥,不求甚解,都有可能造成看了与没看一样。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交流笔记或心得,与志同道合者讨论,讨论的功能太强大了,远远超乎我们自己的想象,帮你的思路大大拓展,有些观点,在你说出它们的前一秒钟你都没想到,它们可能是脱口而出的,甚至还有可能是你一边说一边想到的、完善的。 第五,有感而发,不可牵强写笔记的目的是记述所思所想,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

9、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所以,我们首先是确定学习思考的基本路径,有所思想,然后才是记笔记,我们这样做是希望通过笔记克服大脑思考与记忆之间的冲突,特别是持续记忆的不足。 笔记的目的不能本末倒置,为了写笔记而搜肠刮肚实不可取。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全部时间用于思考,可是没有得到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平衡学与思之间的关系,读书去吧。 第六,笔记写完了怎么办笔记是自己看书过程中的思想精华以及原著最有价值的部分引文,如果将原著认真读过几遍,不断推敲基础上才写下笔记,那

10、么就可以不要原著了,只留下我的笔记就可以了。 所以笔记的意义在于集中反映该书的价值与意义,如果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 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那么笔记自然应该是时时温习的。 以上是个人在读书过程中有一点体会,虽然抱着无知者无畏的“摔礶心理”,但是学无止境的道理还是知道的,实在不敢妄称经验之谈,所以另附关于钱钟书先生与读书笔记的两则短文,在这里与热爱读书的朋友一起分享。 二读书笔记的种类读书笔记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四大类。 (1)摘要式。 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有用数据

11、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 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2)评注式。 评注式笔记不单摘录,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价。 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 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3)心得式。 即读后感。 是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 常用方法有札记,也叫劄记,是摘记要点与心得结合的产物;心得,也叫读后感。 将读书体会、感

12、想、收获写出来;综合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并记录下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4)记载式。 1)笔记本。 成册笔记本可用来抄原文、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 长处是便于保存,缺点是不便分类,但可按类单独成册。 2)活页本。 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笔记。 便于分类,节约纸张和日后查阅。 3)卡片。 好处便于分类,可按目排列,便于灵活调动又节省纸张,但篇幅小,内容不宜长。 4)剪报。 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长文章可贴在笔记本或活页本上,短小材料可贴在卡片上。 剪报材料可加评注,也可分类张贴,要注明出处,以便使用。 5)全文复印。 重要读书材料,为保持完整性,可全文复印编目分类留用。 读书笔记范文爱的底

13、色读李烈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窦桂梅封面浅灰和浅粉各占一半。 粉色中,朦胧显出李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情景。 封底全是粉色,书名是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 莫非,“爱的底色”就是这淡淡、柔柔、暖暖的粉色?“我常常注意话不能太多”初见在十几年前。 吉林市教研室邀请姚尚志和李烈讲学。 作为年轻教师代表,我有幸陪专家吃饭就坐在李烈老师身边。 我们的过于热烈,与她的冷静相遇就好像强大的热流一下子被制冷了,顿时感觉言谈拘谨,心情紧张。 我们不知怎么做才是合适。 那一刻的“不自然”至今记忆犹新。 今年5月底,包头市教委邀请李烈和我前往讲学。 十多年过去,感觉她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依然自然、平静。 和她在一起晚餐,夜寝

14、,午宴一切那么和谐,那么舒服。 常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上读到她的文字。 “我常常注意话不能太多”就是这句给我留下印象的话,如今在我眼中,“冷淡”、“无语”,变成了一种“淡然”。 她不像大多小学教师过于外向和活泼。 不温不火,不急不躁。 课如人。 记得在吉林市,她讲数学“通分”,犹如刀削斧砍一样的干净利落没有几句话,动作幅度几乎没有,就连表情也是平和,没有半点夸张,没有半点渲染和造作,只有看不见的数学的思维和运算在行走我呆了。 数学原来可以这么简约!如果老师的话太多,惟恐学生听不明白,说了一遍又一遍,不但抢占了学生的时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懈怠,甚至产生厌烦之感。 和学生的交流还有好多方式,一个眼神就是一种提醒,一个动作就是一种命令,一个笑容就是一种肯定原来如此!这次在包头的课,如此润物无声地将数学思想没有痕迹地渗透于课堂。 然而看似平静的课堂里面却是如波涛汹涌的思维大海。 “实而不死,活而不乱,易中求深,情理交融”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中,专家评价真是恰当不过。 一遍听课,一边链接着书中的教学故事“对学生的40岁负责”,“课堂的愉悦”,“言行都是教育”,“亲师才能信道”,“老师被夸是好事”,“巧用学生的话”,“让学生们总结”,“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让学困生消化得好”,“摔倒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