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论文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038578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理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理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理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理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理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理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理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论文) 作者: 日期: 大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摘要:本文以云南省大理市科技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对大理市7个自然村的调查分析课题组2012年在大理市7个自然村14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作为为研究样本,在分析大理市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特征的基础上,就劳动力转移对大理市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表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大理市农业生产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若转移人口超过临界点,势必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效应较突出,但就对农村生活而言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为此提出通过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以增加

2、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村生活1.1 调查概述课题组于2012年7月8月两个月以入户访谈的形式对大理市的7个自然村的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喜洲镇、凤仪镇、下关镇和银桥镇4个乡镇的7个自然村,调查样本选择的是在各发展水平中有代表性的乡镇,分别是喜洲镇的中和邑和翔龙村,凤仪镇的后山村和吉祥村,下关镇大展屯村和银桥镇的双阳村和阳波村,走访了140户农户家庭,发放问卷14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137份,137个样本家庭,涉及调查人口576人,劳动力人口317人,其中外出务工者59人,占被调查劳动力人口的18.65

3、。1.2大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分析 大理市每年都有新增转移就业人口,新增转移就业人口在2005年达到一个峰值9398人后逐年下降,2012年达最低仅3905人,较2011年环比下降36.27%,降幅最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理市转移的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今随着转移人数的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新增转移就业人口也就相应减少。从转移方式来看,大理市劳动力转移方式主要以自发转移为主,其次是帮带转移,而政府组织的有序转移则比例最低,若政府能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力度,外出务工人数将会有较大提高。1.2.1大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个体特征从课题组调查样本对农村外出劳动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

4、和婚姻状况等个体特征分析:从性别上看,男性高于女性;从年龄上看,主要集中在21-50岁这个年龄阶段,所占比例高达86%;从文化程度上看,具有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占74%,小学及文盲所占比重为14%;从婚姻状况看,未婚多于已婚。分析样本我们不难发现大理市农村外出劳动力主要集中在21-50岁具有初高中及中专学历的男性,他们是农村劳动力中的主力军,他们的外出务工无疑影响到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结构,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势必对大理市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民收入都产生较大影响。表1 大理市农村外出劳动力个体特征(注:调查外出务工人员59人)劳动力个体特征外出劳动力人数(人)比例(%)男已婚1729%未婚1525%

5、总计3254%女已婚1119%未婚1627%总计2746%年龄20岁以下712%21岁30岁1729%31岁40岁2441%41岁50岁1016%51岁以上12%文化程度文盲12%小学712%初中2847%高中1627%中专或大专712%大专以上00%资料来源:根据大理市调查样本统计整理1.2.3大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特征大理市对农村失地富余劳动力主要以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目的地主要是本乡本土,约三分之二的农村劳动力由大理市当地吸收。分析表2我们发现:新增转移就业人口中市内转移比重最大,有2/3的新增转移就业人口滞留在大理市,为大理市经济发展作着贡献,其次是市外转移

6、但比重有下降趋势,而目前省外转移比重不断上升,由2005年的不到5%的比重上升至目前的近10%的比例,目前沿海地区普遍存在民工荒现象,大理市劳动力向省外转移看来是未来主要走势,大理市目前有序外输的目地的地主要是江苏、福建、广东、珠海等发达地区,若政府组织得当,正确引导,加大跨县、跨州和跨省的外出务工的信息服务,大理市农村劳动力向省外转移将有较大成长空间。表2 大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分布年份新增转移就业数(人)其中(人)比重(%)省外市外市内省外市外市内2005年9398408270162894.34%28.74%66.92%2006年7421343208949894.62%28.14%67

7、.23%2007年7582319207351904.21%27.34%68.45%2008年6731561209040808.33%31.05%60.62%2009年66926691920410310.00%28.69%61.31%2010年6605609161543819.22%24.45%66.33%2011年6127543143241528.86%23.37%67.77%2012年3905347141321458.89%36.18%54.93% 资料来源:大理市农业局劳转办1.2.4大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大理市农村劳动力农业从业人口近年有波动,但总趋势是缓慢减少,而与之相对的是其

8、他行业从业人员在不断上升,目前大理市外出务工人员从业行业依次为建筑业、工业、批零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行业。2011年各行业从业人员占总外出务工人数比例依次为建筑业37.7%、工业15.5%、批零餐饮业10.9%、交通运输业9.73%,大理市目前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因此建筑业从业人口比重较大,以后通过加快二、三产业特别是加快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促进大理市实现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在调查样本村镇中下关镇地理位置特殊,第二、三产业发展良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最多,目前多以建筑、运输、商饮、服务业为主;凤仪镇则拥有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大理红山水泥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企业吸纳了

9、较多的当地农村劳动力,风仪镇的建材加工产业、仓储物流业也吸纳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银桥镇素有“大理石之乡”,当地的双阳村就以石材加工为特色产业,而相邻的阳波村主要发展钢门窗的生产加工,这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喜洲镇的手工业、商贸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喜洲镇这种产业型小城镇也为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了很大贡献。表3 大理市农村劳动力行业分布情况年份行业农业从业人员(人)工业从业人员(人)建筑业从业人员(人)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从业人员(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人)其他行业从业人员(人)2001年10397016083294671022713286122812002年9977616145

10、302401046212346143142003年1030531633928596977312703167112004年1253041685332146974412236281252005年1253831664833906968611127226702006年1095131662235130988011493233482007年12049017524345491092211063280282008年12256618438353011164911742308162009年12281718671390111068411667312362010年120372178644285410681122922

11、67392011年1182881789543469112191258930134数据来源:大理市历年统计年鉴2大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分析2.1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1.1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量的影响经分析,近年来大理市农业从业人口波动中有降低,但农林牧渔业产量不仅没有下降, 而且还在快速增长, 其中主要的农产品如粮豆、油料、肉产量还大幅度增加。 就目前来看, 农村劳动力流出并没有导致大理市农业产出的减少,说明农业从业人口的减少与农业产出没有正相关的关系, 因为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还主要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的转移不会对当下的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但随着劳动力转移

12、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人口锐减,且转移的劳动力主要是年龄在21-50岁之间的中青年劳动力,他们是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当农业从业人口无法满足农业生产所需势必会影响到农业产出和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掌握。目前我们需要测算的一是如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实施土地集中经营管理还会剩余多少农村劳动力;二是大理市目前还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临界点是多少,这将是我们以后的研究重点。表4 大理市主要农业作物产量及产值年度粮豆产量(吨)油料产量(百公斤)肉产量(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2001年147497133692713995522002年1428361347924301036702003年131

13、4841421429351007592004年1463301436832471336922005年1363791478227721458942006年1478271496729581609862007年1472041510231201797202008年1463971500935461995032009年14674315427372521950120010年15276115693385424600020011年165318157684217282000数据来源:大理市历年统计年鉴2.1.2劳动力转移对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影响大理市保护耕地效果显著,耕地面积逐年小幅增长, 但农村用电量却逐年大幅增长,说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相应人力畜力减少,农用薄膜使用量大,随着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药的使用量在不断降低,化肥的用量在2007年达到一个峰值后也逐年下降。总体来看,由于农业从业人口的减少和不足,他们通过使用一定的农业机械以弥补劳动力不足,通过使用农业生产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表5 大理市农业耕作主要指标变化情况年度耕地面积(公顷)农村用电量(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作量(吨)农用薄膜使用量(吨)农药使用量(吨)2001年12653511060363533112002年12365525455365243172003年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