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新方案的开放性 湘教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029009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36.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课程新方案的开放性 湘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高中课程新方案的开放性 湘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高中课程新方案的开放性 湘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高中课程新方案的开放性 湘教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高中课程新方案的开放性 湘教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课程新方案的开放性 湘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课程新方案的开放性 湘教(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高中课程新方案的开放性,高中课程新方案的开放性,地理“科目”,公开跨两大“学习领域” 隐含于“技术”学习领域 最终 顺利达到预期目标,高中课程新方案的开放性,面向未来,地理一步到位 完成 “跨越式发展”后,中国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内容决不比国际落后,必修学分上去了,但学科知名度、社会认同度并不高,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 (居前4位的学科),中国改革和建设呼吁现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显现五大特征: 第一,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当代,人类活动日益广泛,地球表层系统到处打上人类的烙印,自然与人文如此深刻地交织融合而又对立制约,没有理由将两者分割开来,第二,现代地理是“全球地理学”,人类居住

2、在同一个地球村,全球化是人类当代活动的特色,一个国家的环境污染将波及全球,诸如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战争与和平都是全球性的问题 全球变化研究更需要全球视野与多学科合作,第三,现代地理学是“圈层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地球按圈层划分,我们已拥有发展相当成熟的大气科学、水文科学、地质学、土壤学和生命科学等,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统一的,现代地理学应把研究重点放在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智能圈的耦合与联动上 克服 “拼盘式的综合” 或 “见物不见人的综 合”,是当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致命弱点,第四,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地理学的

3、主要研究目标,参与决策和追踪研究,应是地理学家的社会责任,第五,现代地理学是“高技术地理学”,空间对地观测和计算机应用为主的地理信息系统现代化的野外观测,室内实验分析与模拟,以及数字化地球等,逐渐取代传统研究方法,地理学将成为实验科学(地理学现代化的保证),空间分辨率,30 Meter,10 Meter,1 Meter,TM与SPOT融合数据,湖泊,林地,城镇,SPOT5: 大视场、高分辨率,SPOT5:上海浦东、10m 分辨率,SPOT5: 大视场、高分辨率,SPOT5:上海浦东、5m 分辨率,SPOT5:上海浦东、2.5m 分辨率,SPOT5: 大视场、高分辨率,中巴资源卫星1号CCD图像

4、,南京长江大桥(分辨率1m),无锡市TM影像 (1991),无锡市TM影像 (1998),为土地执法检查服务,1998年,1999年,遥感监测与土地执法检查结合,可最大限度地及早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特别能及时发现因执法监察不到位而隐漏或因交通不便、不易通过巡查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对比两个时相的卫星影像,及时发现南方某城市对房地产项目,改为高尔夫球场的违法用地案件,个案执法检查,在加强新课程理念培训的同时,更要强化现代地理学科理念的培训,特别是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野外考察工具从“老三件”发展为“新三件 ”,思考 :,二、高中地理内容标准的时代性,课程设计思路,初中,以区域地理学

5、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高中,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基本原理、地理过程、成因、规律,宇宙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板块构造学说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人口增长模式 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中心地理论,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规律,区域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三、高中地理课程处理的创新性,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衔接,理论层面上,如何解决与“五种模式”接轨 实际操作上,如何削减隔年开设造成的负面影响,内容与课时矛盾,教学内容偏多(目前的许多选修内容被塞进了必修课)

6、 新知识多,升级快(高新技术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如何解决“动口不动手” 如何解决“动手不动情” 例如 “认识土壤”,教师专业成长,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发生巨变,知识更新、能力提高都很重要 克服畏难情绪,在抓好新课程理念培训的同时,加强学科新理念培训 优化和更新学科知识 聚集新课程(相互理解与支持) 学习新知识 研究新问题 开创新局面 展现教师人格魅力,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区域发展研究和地理信息技术内容设置,本专题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二部分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三部分探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属于

7、拓展和提高的过程。考虑到学生知识视野和探究能力的变化,对于区域的学习不应再局限于区域的描述,而要归纳总结出区域的共性、个性和基本特征,加强对于典型区域的认知和分析,注重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侧重于区域的内涵、区域的自然环境、人类产业活动,在不同区域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分析,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在此需要强调是,区域开发活动应当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必须谋求协调和良性循环。,一、怎样设

8、计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区域学习?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明确的,有的界线是模糊的。(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这也是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从空间尺度来看,区域有大有小。大尺度的区域可以包括许多国家,如东亚、中东、西欧等。中等尺度的区域可以包括数省或一部分城市,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或者是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浦东新区、北京亦庄开发区等。,*

9、,在高中阶段,区域地理的学习,一是在学习层次上的提高,加深对区域的认识;二是对典型区域进行案例分析,诸如某个自然地理区域、工业区域、农业区域等;三是结合学生熟悉的区域,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生活实际方面多下一些工夫。,我国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包括上海市、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逾7000万人。该城市群由上海市、江苏省9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和浙江省6市(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同组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具有以下特点:初步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城市网络体

10、系;基本形成现代化的加工制造业体系;发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使城市群内部的联系更加密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以广州市为核心,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城市密集区域。第一层次包括广州、香港和澳门;第二个为8个大中城市,即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第三层次是14个特色突出、实力较强的小城市;第四层次是众多的小城镇。土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城镇人口逾4000万。珠江三角洲城镇总数达400多个,城镇间距一般小于10公里,有些城镇首尾相连。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广州、深圳、中山、佛山、东莞等为国内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城市。这里的外来劳动力多,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京津唐城市群 包括北京

11、、天津、唐山、保定、廊坊,以及周边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和石家庄等城市的部分地区,中心区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0万。京津唐城市群由北京城市圈、天津城市圈和冀东城市圈组成。京津唐城市群现为我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核心区域,它凭借其社会经济、科教文化、人才和信息等优势地位,对全国产生广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京津唐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水资源短缺。考虑到京津唐区域生态环境的限制性因素,应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城市群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协调。,振兴东北,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但是,1990年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经济

12、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当前,国家已经做出重大决策,决定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之真正融入全国市场经济大潮,使“黑土地”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之后的我国经济第四个增长极。国家已把辽宁省中南部列为先期重点开发建设的区域,以大连、沈阳、抚顺、鞍山、本溪、铁岭、朝阳等城市为试点城市和突破口,全面推行国有企业改制和市场经济改革。,区域学习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借助于典型区域的分析,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起区域的概念。 区域学习的设计可侧重于 区域的定义 一定的空间和界限,区内相似性与区际差异性,区域的中心,区域的性质,区

13、域的地位。 区域统计与现状分析 包括面积、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环境生态状况等。,典型区域的剖析 自然地理区域,比如地形区、流域、生态区等;人文地理区域,比如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交通运输枢纽区域、旅游区域等。 不同区域的比较 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对外联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多种区域的学习 可侧重于宏观的角度,对区域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多方位的比较。 熟悉我们生活的区域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多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过程要受到人口、资

14、源、环境、产业活动、社会经济、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区域发展阶段通常包括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分为6个“经济成长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区域发展过程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一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二是工业化阶段,三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四是注重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阶段。,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环境生态的大范

15、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这种增长是以资源和环境的损害为代价的,高速增长难以持续比较长的时间。,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调以比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所倡导的绿色GDP的理念,即一定数量的GDP与损耗的资源环境代价的关系,体现了人们对于区域开发的新认识。,*,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强度不大,其社会经济大多是相对封闭的。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将其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上综合考虑,十分关注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区域是相对开放的,与外界保持着密

16、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专题讨论:,区域发展阶段与人们对于区域的认识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口分布的变化。,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通常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就此而言,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