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化与流动人口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024346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化与流动人口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化与流动人口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化与流动人口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化与流动人口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化与流动人口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化与流动人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化与流动人口(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化与流动人口 作者: 日期:城市化与流动口Ppt1城市化与流动人口Ppt2 目录Ppt3 一、1、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而美国在1970 年,城市化率达到了73.6%,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Ppt4 2、什么是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中心城区、县(市

2、、区)及建制镇,凡列入城镇建设规划且城区建设已延伸到乡镇、居委会及村委会并已实现水、电、路“三通”的,都纳入市镇人口计算,这样能客观反映城市化进程。Ppt5 3、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Ppt6 4、城市化发展的途径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有四种途径: 1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 2 农村人口进城,又称人口迁移。 3 农村人口就地转化 (北京)4 高校毕业生进军城市工作 随着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每年都有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并落户大城市,且在数年后生育下一代。(很多农村人脱离农村的主要方式)Ppt7 5、发达国

3、家的城市化进程第一阶段是集中城市化,即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表现为人口和工业向城市集中,许多国家发展成为城市国家。集中城市化出现了交通阻塞、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第二阶段是城市郊区化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一阶段,表现为人口由拥挤的市中心向郊区逐渐扩散。主要原因包括城市居民的世纪收入增长;公共汽车和私人汽车成为大众化交通工具,使交通更加便捷;厂商向郊区搬迁使就业机会市郊化;一些公共政策如郊区住宅补贴和失去郊区公路网建设等。总之,工商业逐渐郊区化,使郊区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第三阶段是逆城市化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人口离开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城市

4、化现象。其出现的原因包括: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对资源和劳动的需求下降,对环境的需求上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消费需求多样化发展,旅游度假和休闲健身的需要导致了很多为消费服务的城镇出现。第四阶段是再城市化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使城市中心衰落,政府进行市中心的复兴改造,通过改善环境吸引人口重新进城,从而出现了再城市化过程。Ppt8 从总体上看在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分布的发展经历了由分散向集中,进而向外扩散,以及扩散当中有集中的人口空间变动。Ppt9 6、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起步晚、水平低和潜力大的特点

5、。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可大致划分为三大阶段:1、首先是城市化的史前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个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或处于殖民地、封建专制社会,或处于农奴社会的统治之下,因此产业革命的兴起对这些国家的推动力很小,基本谈不到城市化问题;2、其次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而成为主权国家,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在一些国家,人口迅速地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发展的速度超过中小城市3、最后是转型时期,即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随着人口的高度集中,大城市向外扩散,出现了卫星城镇、都市区、都市群、都市

6、带等特有的城市居住地。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已达到40%以上,并对发展中国家能否从传统的二元经济过渡到现代化城市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传统部门: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 现代部门: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 生产方式: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

7、的资本主义特征)Ppt10 7、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消极一面(1)、大量耕地非正常减少城市一般都建在自然条件好的平原地区,同样也是最好的农业区。按规划,我国的城市化需占用全国3%-6%的土地,比例似乎不大,但面积不小,约30万到60万平方公里,即相当于我国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要占掉那么多好地。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快,圈地之风仍然盛行,随着大批豪华厂房、楼宇和各种“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大片昔日的良田沃野消失,使我国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仅最近几年我国净失耕地就达3800万亩,而且还造成一大批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农民,这也是粮食产量接连滑坡的重要原因。 (2)、产生严重的“城市

8、病”城市化太快,城市过大,短时间过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产生大批失业、淡水和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环境恶化、各种危机风险增加等现象。有专家说,城市化并不必然产生“城市病”,产生“城市病”的根源在于指导思想的片面性,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低密度扩张”的发展方式。这些意见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我们在实践上很难做到指导思想没有片面性,规划科学合理,管理严格到位。去年夏天北京的一场暴雨造成几乎全城交通瘫痪,暴露我们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问题不轻。 (3)、房地产“泡沫化”现在许多城市建房太快太多,占用大量银行资金,如果严重供大于求,或价格超过市民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大量房屋空置,酿成

9、经济危机。经验证明,由房地产泡沫化引起的经济危机,需要好多年才能缓过劲来。 (4)、城市“废墟化”可能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二:一是上面提到的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出现大批楼宇空置;二是本世纪中我国人口将出现的下降趋势。根据我国人口政策的设想,达到17亿最高峰以后,总人口将逐渐下降,最终达到7亿人口左右的理想规模。那么今天搞了那么多大规模的城市,将来会不会出现有一天没有那么多人去居住?积极一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人口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

10、体现,人口城市化在某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素质的提高,城市化势必要加快人类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1)、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乡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产业调整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拖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

11、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Ppt11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和现状1、中国人口城市化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1950年城市化率仅7.3%,进过60年发展2010年城市化已基本达到50%第一阶段至1957年,即一五计划完成后 城市化率达到10.9%第二阶段1957年1978年,至改革开放前城市化率达到17.9%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城市化率超过50%,即每年城市化率增加1%。按此速度计算,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

12、超过70%,基本完成城市化,用时约80年。1980年以前,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而201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中国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进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一个城镇人口百分比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及其深刻的变化。Ppt12 过快的城市化势必会引发很多问题 2、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城市化市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3、 地区间的城市发展不协调,如沿海地区城市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 城乡不协调,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比较高,去年城乡收入比是 3.31,呈增长趋势, 2000 年这个数字只有 2.79; 用地比例不协调,城市工业用地比例偏高, 居民和生态用地比例偏低。 城镇化推进更多是一种土地的城镇化。 2001-2007 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 70.1%,但市辖区中人口只增长 30%; 人口与产业集聚不协调。产业的园区化速度要远远高于人口的城镇化。比如,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珠江三角洲大规模集聚产业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大规模集聚人口。中西部有上千万的农民工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打工,他们为这些地区

14、的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并没有相应比例地享受到工业化、城镇化、改革开放的成果。Ppt13 (2).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出现盲目发展,造成大量耕地荒废。有的城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盲目将用地规模扩大,诱发盲目的“圈地运动”。(3).基础设施供应短缺,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 城市化质量低。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间职能分工不协调, 导致交通拥挤,能源短缺,住房紧张,房价飞涨,环境污染严重,户口制度导致打工一族的小孩上学困难等,社会治安混乱,公用地偏低,道 路、广场、绿地、体育等用地严重不足,房屋建筑密度过大等大量社会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 (4).城市的设置不规范

15、、 标准不统一,主要追求城市化数量的扩张,城市化质量不高。长期以来,我国设置城市的标准是按照一定区域的总人口和非农人口 的比例来确定的,忽视了经济集聚和基础设施条件。 近年来,一些地方, 在县改市、县并市、乡改镇、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的过程中,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城市的实体地域变得模糊不清,城镇人口存在虚化扩大的问题。导致城市化质量不高等问题。Ppt14 3、我国针对城市化弊端的应对策略 必须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谱,不能人为地强调只能发展城市体系中的某个部分而忽略另一个部分。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将其真正塑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我国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现有32个,其中东部16个,西部6个中部10个,基本覆盖全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城市群,作为进入国际竞争前沿的中国高地。 认真规划国家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