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20136 上传时间:2017-06-1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目录前言第一章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第二章“十一五” 时期供水及需水预测第三章指导思想和目标第四章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第五节安全迎汛,雨洪利用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七章水资源配置规划第八章规划实施效果及 2020 年展望前言北京市“十一五” 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以下简称 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重点规划之一。规划由北京市水务局和北京市发改委共同组织编制。期间,召开了不同层次的专家研讨会,征求了有关区县、委办局的意见。2005 年 8 月,市政府和北京市“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听取了汇报。在此基础上,按照 2006 年

2、 1 月 20 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本规划由一个总报告和十五个专题规划组成。规划总结了“十五”期间北京市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状况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供需形势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出了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 1 月 20 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年)、21 世纪

3、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 、北京市郊区水利现代化规划等相关规划。第一章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第一节水资源状况及特点一、水资源量北京境内多年平均降水 585 毫米(19562000 年系列) ,年均降水总量 98 亿立方米,形成地表水资源 14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 24 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 38 亿立方米。二、水资源特点北京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其特点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间丰枯交替。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三个月,占全年的 75%。年际间丰枯连续出现的时间一般为23 年,最长连丰年 6 年,连枯年达 12 年。水源地主要分布在北部郊区和境外,水质水

4、量受上游地区影响,加大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难度。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以 2005 年人口为基数,全市人均水资源量 248 立方米,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同时也存在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第二节“十五” 期间供水及用水情况一、供水情况1999 年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持续干旱,19992005 年 7 年平均降水量 450 毫米,仅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 77%。北京市主要地表水源密云、官厅水库平均来水分别为 2.58和 0.9 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分别由 2001 年初的 15.4 和 4.2 亿立方米下降到 2005 年末的10.36 和 1.63 亿立方米。密云、官厅水库近年来水变化情况

5、见图 21。图 21 1999 年2005 年密云、官厅水库来水过程为保障北京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十五”期间北京市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和应对水资源紧缺问题。“十五”期间,全市累计供水 178.4 亿立方米(年均供水 35.7 亿立方米)。其中,密云、官厅两大水库系统供水(含调水 )34 亿立方米(年均 6.8 亿立方米)。累计开采地下水 128.6 亿立方米(年均开采 25.7 亿立方米 )。建设了怀柔、张坊、平谷应急水源,累计增加城市供水 4.4 亿立方米。从上游山西、河北累计调水 1.6 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逐年增大,到 2005 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 2.6 亿

6、立方米。二、用水情况“十五”期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9%,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取得较大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万元 GDP 用水量由 137 立方米下降到 51 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呈下降趋势。总用水量由 2000 年的 40.4亿立方米下降到 2005 年的 34.5 亿立方米,年均下降近 1 亿立方米。(一) 生活用水“十五”期间生活用水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以及城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的用水量增加。全市总人口由 2001 年的 1367 万人增加到 2005 年的 1538 万人,生活用水量由 12 亿立方米增长到

7、 13.4 亿立方米。2005 年人均生活用水量 87 立方米(其中居民住宅用水 38 立方米)。(二) 工业用水“十五”期间工业用水呈减少趋势。影响工业用水的主要因素是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一些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和转移。工业用水量由 2001 年的 9.2 亿立方米减少到 6。8 亿立方米(含再生水 1 亿立方米)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 112 立方米减少为 38 立方米。(三) 农业用水“十五”期间农业用水逐年减少。用水量由 2001 年的 17 亿立方米下降到 13.2 亿立方米(含再生水 1.2 亿立方米),减少 24%。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的比例由 45%下降为 3

8、8%。农业灌溉用水由 273 立方米/亩下降到 240 立方米/ 亩。(四) 环境用水由于干旱缺水,“十五” 期间每年向城市河湖供水仅 0.60.8 亿立方米,只能满足重点水域维持基本环境功能的用水量,河湖环境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 2%左右。城市水环境质量维持很低水平。从 2001 年到 2005 年,全市地下水储量累计减少近 30 亿立方米。目前,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已达到 20 米,与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地下水已累计亏损 60 多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 5980 平方公里,严重超采区 2186 平方公里。全市 60%的河道水质不达标,永定河、潮白河等河道长期断流。第三节“十五”

9、期间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十五”期间是首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北京水务实现战略转变的重要时期。落实21 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水务发展的大政方针,全市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确定了“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和构建“ 循环水务” 的治水新思路。应对 1999 年 2005 年连续 7 年干旱,北京市采取有效措施,节水为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统一调度,确保了首都水源安全、供水安全、生态水环境安全和防洪安全,全面实现了“十五”规划目标。一、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统一调度,确保水源安全(一) 确立了构筑三道防线、建设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模式。把水土保

10、持、污染源治理和利用自然修复结合起来,加大水源区保护力度,对水源区实施“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同步治理。建设清洁小流域 30 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142 平方公里。采取拆除密云水库网箱养鱼、库区封闭管理等综合措施,确保密云水库水质保持二类水体标准。建成黑土洼湿地系统,改善官厅水库水质,官厅水库水到三家店基本达到三类水体标准。(二) 建成怀柔、张坊、平谷三处应急水源工程,累计增加供水 4.4 亿立方米。对自来水三厂、八厂水源地机井进行改造,增加供水。(三) 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对白河堡、遥桥峪等七座中型水库联调,纳入城市供水系统。在水利部、海委组织协调和山西省、河北省的支持下,连续三

11、年从山西省册田、河北省壶流河等水库向北京调水。二、统筹城乡供水,确保饮水安全“十五”期间,郊区 33 个中心镇实现集中供水,郊区 184 万人农民达到饮水安全标准。2005 年一年解决 30 万农民饮用“四高”(高氟、高砷、高盐、高氨氮水 )水问题。城区完成 600 处存在安全隐患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 7.57 万户平房区一户一表改造。实施自备井置换和户线改造,解决 20 万市民的饮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完成了第九水厂二、三期设施连通和防护工程,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建成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和 13 个水质监测站,初步形成自来水水质监测网络。三、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颁布实施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制定了北

12、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修订了主要工业行业和农业用水定额,强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制度。社会单位实施节水“六必须”制度,严格实行计划供水和定额管理,压缩用水指标 20%以上。全市机关单位及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分别达到 90%和 77%。四、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扩大再生水利用“十五”期间建成了清河二期、肖家河、吴家村、卢沟桥、小红门 5 座污水处理厂,市区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 248 万方/日,污水管网达到 3807 公里,污水处理率由 43%提高到70%。建成肖家河、酒仙桥中水厂,中水生产能力提高到 25.5 万方/日,建成中水管线 245 公里。2005 年全年利用再生水 2.6 亿立方米,其中

13、,中水利用 2000 多万立方米。郊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 15 座,小型处理设施 29 处,处理能力 85 万方/日,污水处理率 43%,再生水就地分散利用。五、加快水系治理,建设生态水环境治理清河上段、北环水系、人民渠新开渠、凉水河干流、马草河、万泉河等城市河道60 余公里,同步实施污水截流。完成南护城河、西客站、水衙沟暗涵清淤。转河治理将防洪、排水、生态、环境、景观、文化等功能于一体,体现了新时期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建成翠湖、白各庄等多处湿地生态修复系统,河流水质明显好转,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六、建设一批重点水务工程完成永定河滞洪水库工程,完成十三陵等 16 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14、建成南水北调永定河倒虹吸工程以及穿越五环路工程,西四环暗涵工程开工建设。七、改革水务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机制2004 年 5 月组建北京市水务局,初步形成市、区(县) 水务局、基层水务站、农民用水者协会四级水务管理体制,为水务统一管理提供了体制保障。实施水费、水价改革。综合水价由 2001 年的 3.30 元/立方米调整至 2005 年的 5.04 元/立方米,基本保证了供排水行业微利运营,同时,为水务建设筹集了资金。建立严格的水务监管制度,实施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排水许可、节水设施建设“三同时”等项制度,制定发展规划,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夯实基础工作,加强行业监管,提高了水务管理水平。改革水

15、务投融资体制,市区 5 座污水处理厂采用 BOT 等方式融资建设。引进社会资金治理温榆河,创造了社会参与河道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科教兴水战略。完成了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总体技术方案研究等 50 多项重大科技项目,为水务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第二章“十一五” 时期供水及需水预测第一节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环境容量一、“十五” 期间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十五”期间,全市人口由 1367 万人增长到 1538 万人、人均 GDP 由 2.1 万元增加到4.4 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16 万元增加到 1.77 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0.51 万元增长到 0.79 万元,社会公共

16、事业全面进步,全市总用水量由 39 亿立方米下降到34.5 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全市年均用水量由“ 九五”的 40.8 亿立方米下降到“ 十五”的 35.7 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由同期 330 立方米下降到 245 立方米。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北京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二、水资源承载能力考虑到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提高三产比重,举办奥运会,增加环境用水等因素,到 2010 年人均综合用水量由 245 立方米增加到 265 立方米。分析表明,2010 年北京市应以 1600 万人为上限;2020 年以 1800 万人为上限。每年净增人口不宜突破 20 万人。三、水环境容量按照水利部确定的水功能区划目标,北京市现有河道水量对 COD 纳污能力( 水环境容量)为 7.8 万吨,对氨氮纳污能力 (水环境容量)为 0.32 万吨。目前,北京市水源地区水质较好,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