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二)课件 人教大纲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009708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9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二)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二)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二)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二)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二)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二)课件 人教大纲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二)课件 人教大纲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二)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渭川田家 王 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雉雊():野鸡鸣叫。式 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 “式微,式微,胡不归?”,(1)全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2)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围绕着“归”字描绘了五幅画面:牛 羊归巷、野老候童、野鸡唤伴、蚕儿造窝、农夫 絮语(写出四个即可)。 (2)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 以人、物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 物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

2、隐太 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此 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2.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小园四首(其二) 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1)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 诗句加以赏析。 (2)两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略加分析。,答案 (1)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希 望为国家出力而不愿居闲的愤懑与无奈之情。前一首,诗 人通过描绘自己骑驴入川,饮酒吟诗的远游征途情境,抒 发了诗人内心因受排斥苦闷和不愿居闲成为诗

3、人的无奈; 后一首通过诗人一生前后不同情形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晚 年隐居乡里壮志难酬的愁苦。 (2)抒情方式上,前一首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 合,通过刻画诗人征途中骑驴饮酒吟诗这一苦中作乐的形 象,来表达自己征途远行的孤独、遭受排斥的愤懑和壮志 难酬的无奈,并通过反问和“远游无处不销魂”的直抒胸 臆,来加强情感;后一首则是通过写景、叙事的方式间接 抒情,诗歌前两句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绘了自己隐居乡的 田园之景,后两句则叙述自己一生前后的不同经历,在对 比中表达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希望与无奈。,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

4、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试作简要分析。,(2)第三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 泉、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 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2)以动(声)衬静。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 偶尔一喧的鸟鸣,反衬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 渲染了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孤独愁苦的心 情。,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5、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1)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2)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案 (1)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自己和朋 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虽处异地,情感相通,因 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2)感情色彩不同: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 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 切思念。,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1)

6、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 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 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 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答案 (1)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来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 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可以有两种答案:不同意。溪水本无情, 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 这只是诗人间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

7、动 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 情。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同意。 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诗人一路相伴, 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 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 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而“似”字无此意味。,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2)“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 “悲”又提到“笑”,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 诗歌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案

8、 (1)“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交代 诗人的处境。这两句写出诗人长夜孤坐,举目无 亲的孤独,这样写更能鲜明地突出诗人除夕之夜 的凄苦、寂寞之情。 (2)不矛盾。前事可悲,今身可笑。诗人“悲” 的是往事不堪回首,而这“笑”字既包含着对自 我的嘲笑,也包含着对现实无奈的苦笑,其中蕴 含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这一“悲” 一“笑”极为伤感。,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勤政楼西老柳 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 过勤政楼 杜 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注】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 重大典礼

9、的地方,建于开元八年(720)。勤政楼西 的一株柳树,是开元年间(713741)所种。穆宗长 庆二年(822),其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唐开元十七 年,以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百官献承露囊(相 当于现在的“荷包”),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馈赠。 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金铺, 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 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 (1)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勤政楼,请指出二者主要 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题目设置涉及 思想内容与表达技巧两

10、个方面。做这种两首诗歌的比 较题时,要细心观察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做到同中求 异,异中求同。 答案 (1)白诗借景抒情,为人生迟暮而感慨,同时 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杜诗 移情于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深沉感喟。 (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 一首诗以柳衬人,将柳树的垂老与诗人自己的迟暮进行 对比。第二首诗今昔对比:昔日佳节隆盛,欢乐热闹; 今朝苔藓称意,人去楼空。(大意如此即可),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注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

11、,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传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崇徽公主路经 此地以手掌抚石壁,遂有手痕。,(1)从诗句间关系看,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诗的颈联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简要概 述。 答案 (1)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营造 了悲凉(惆怅)的氛围。 (2)自古以来,“肉食者”很少有人为国家富强 出谋划策,却让红颜女子遭受远嫁厄运,成为朝 廷对外妥协政策的牺牲品。,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岁 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澹,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静, 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 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 岁晚惜流光。 【注】 绿静:绿水。新的(d):菊花始 开。延缘:徘徊流连。 (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分析本诗颔联 第一句“窥”字的精妙之处。,(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答案 (1)写出了诗人不愿打破宁静的环境, 俯 身悄悄观水的情态。表现出诗人对绿水的喜 爱与怜惜。 (2)由叙及情,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 色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意思对 即可),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