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008533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作者: 日期: 3 古诗两首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而袁枚同样是清朝文坛上一位比较讲究锤字炼句的诗人。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谋篇布局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继续了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诗歌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采用用对比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搭配,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

2、的喜爱之情。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4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诗中人物的形象。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力,学习表达方法。1.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分组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的情况。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讨论交流、表演、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感

3、悟古诗,从而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生动景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3. 借助拓展小练笔,学习古诗中的人物对话、动作、心里描写、景物衬托人物的表达方法。【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3.准备台词,挑选小演员【学生准备】1.查阅贾岛和袁枚有关的资料。 2.预习课文。 3.排练小节目。 2课时。 第1课时 整体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

4、诵诗文。2. 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1 新课导入方法一1.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文体,它用语简洁,意境深远,琅琅上口。自我校经典诵读开始以来,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你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么?(学生试背)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3.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3.质疑:读了

5、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4.要想解决大家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来解决把!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自身实际的谈话,唤起学生的体验,进而引入课题。提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主解题,根据题目大胆质疑。学生有了这些问题,从而为了解古诗、把握古诗,进而体会古诗打下基础。方法二1.师: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戏曲、民乐、国画、文学等,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其中的瑰宝。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齐读。)2.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6、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3.师:请同学们说一说题目告诉我们谁干什么?结果怎样?4.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隐者是谁?谁去寻隐者?为什么不遇?) 设计意图:首先开门见山,通过对祖国辉煌历史文化的表述,直接引出古诗。简明扼要,学生易于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 新知构建一、初读诗文 诗画并赏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3.交流:学生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

7、意思。(指名说)隐者: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 寻:访问 不遇:没有遇到 。 言:回答,说。 隐者:隐居在山中的人。 只: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本诗中指隐士就在这座山中 云深:山深云雾浓 处:去处)4图文结合读诗句,请想想诗句的意思。5教师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诗文的节奏)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二、精读诗文,体会诗意。1师:本诗写诗人去寻访一位隐者,没能遇到,却碰到了一个童子,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呢?(“言师采药去”得知,隐者是童子的老师)2交流: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白如话,简洁易懂。但这首诗的特点不止这些,贾岛还有一个巧妙的谋篇构思是:他是用什么方

8、法把寻隐者不遇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的呢?同学们再读,看看能发现诗中什么奥妙。预设:问答式(一问三答)追问:谁问谁答?三次回答的问题内容是什么?(用原句诗文回答)指名回答。师:其实是三问三答,作者寓问于答,构思巧妙。师:明明是三问,但作者省去了了两问,你能补全这三问吗?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想象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内容。预设:问:(你师傅到哪去了?) 答 : 言师采药去 问:(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答 : 只在此山中问:(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 答 : 云深不知处师:平白易懂的语言和寓问于答的构思,运用了一问三答的写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充分体现了贾岛写技的高超,真不愧

9、为“苦吟诗人”。3.作者要寻访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A.作者问童子之时,心情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你出门拜亲访友时的心情)松下问童子(心情愉快,满怀希望)B.童子说他师傅采药去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言师采药去(心情跌落,感到失望)C.作者得知隐者就在此山采药时的心情?(结合生活实际或设身处地的与贾岛换角色想象)只在此山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D.最后得知不知道隐者具体在哪里时的心情?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无可奈何,更添了对隐者的仰慕之情)师:是呀,诗人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

10、心波澜。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苦吟诗人推敲的结果。4再读古诗体会作者对隐者的感情。5. 展开想象,演一演(1)结合图画,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展开想象,说说你推测诗人可能会提哪些问题?童子是怎样回答的?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两人对话的情景,体会诗人的轻松自然、亲切随和及童子的天真可爱、对答如流。)(2)选派优秀小组上台表演。(从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心里活动等进行评价。)(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指生读,齐读)3 课堂小结 师: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本单元第一课师恩难忘中,田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学方法

11、独特,每讲一首诗都要编一个故事,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既有人,又有物,既有景,又有情,你能把这首诗也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吗?注意景物和人物对话描写。2先同位之间说说,再动笔写下来。3同位交流、补充4集体简评,及时激励。4 作业设计 一、火眼金睛(看准字形,再分别组词)。 深( )童( )此( )松( )探( ) 章( ) 些( ) 讼( )隐( ) 采( ) 遇( ) 药( )稳( ) 彩( ) 偶( ) 约( )二、解释加点字或词语1.寻隐者不遇()()2.松下问童子()3.言师采药去()4.云深不知处()【答案】一、深(深度)童(儿童)此(此处)松(松树)探(神探)章(文

12、章)些(一些)颂(赞颂)隐(隐者)采(开采)遇(遇到)药(中药)稳(稳定)彩(彩虹)偶(偶然)约(约定) 二、1. 寻:拜访、寻访;遇:遇到、碰到。2.童子: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 3言:说、告诉。4.处:地方、处所。 第2课时1.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1 新课导入方法一一、复习导入新课: 1配乐、指名有感情地背诵寻隐者不遇。 2.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以

13、前学过小儿垂钓,谁来背给大家听听?这是写什么的古诗?(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将用上节课所学的读诗句、想画面等方法再来学习一首体现乡村儿童的古诗。 3解题:“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学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设计意图:以复习的方式引入,通过对四年级所学古诗的回忆和背诵,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方法二1.以图激趣,释题。(1)观察课文插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大家?(指名说)(2)“所见”是什么意思?(夏季的一天,诗人走出家门,来到树林里。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阵阵凉风迎面吹拂,好不惬意。作者心情高兴,于是将自己看见的情境,即兴创造了一首诗所见)。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2.介绍作者:(指名介绍,教师补充)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袁枚)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设计意图:以看书本上插图,然后结合图画大胆想象,大胆猜测的方式引入,猜测和想象是小学生最爱做的,这样上课伊始便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