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008454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 作者: 日期: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称为曲子词(注:又称为曲、曲词、曲子。后来又有诗余、乐府、长短句等名称,这里不讨论。)。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做倚声。后来一般词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这样词就逐渐脱离了音乐,纯粹成为诗的别体了。词是长短句,但是它和长短句的古风有两点不同:第一,词多律句,这是因为文人词颇受律诗影响的缘故;第二,在长短句的古风中,句子的长短是随意的,而词句的长短则是由词调所规定的。词调不同,词的字数、句数不同,句子的长短和平仄、韵脚也不相同。

2、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先从词调说起,然后说到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和句式,最后谈谈词的对仗。 (一)词调、词谱词调本来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在唐宋时代,词调有好几个来源。有的来自民间音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是我国西部各兄弟民族的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创制的,有的是国家音乐机关创制的,还有其他的来源。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有些调名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有些调名本来是词的题目,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父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但是绝大多数的调名和词的题目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写出词题或小序。苏轼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辛弃疾

3、木兰花慢下写明“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就是这一类的例子(注:当然,不写词题并不意味着调名就是词题。)。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注:见明嘉靖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一。)。这种根据字数的分法,未免太拘泥、太绝对化了,我们只要把小令、中调和长调了解为大致的分类就是了。从分段看,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词的一段叫做阕,又叫片(注:曲终叫阕(qu),片就是遍,一阕一片是说乐曲已奏过了一遍。又,一首词也可以叫做一阕。),单调的词不分段,往往就是小令,如渔歌子、如梦令、捣练子等。双调的词分为前后(或上下)

4、两阕,小令、中调、长调都有,如菩萨蛮、蝶恋花、满江红、雨霖铃等。三叠四叠的词都是长调。三叠分为三段,如兰陵王,四叠分为四段,只有莺啼序一调。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的情况是前后两阕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如卜算子、浪淘沙令),不相等的大都是前后阕起首的两三句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忆秦娥)或平仄不同(如更漏子、浣溪纱)。关於词调,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同调异名和同调异体的两种情况。所谓同调异名,是说一种词调有几种调名。例如忆秦娥又名秦楼月,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念奴娇除了又名百字令、百字谣外,还有大江东去,酹江月等别名。词调的别名大都取自这一词调的某一名作(注:前人编撰词谱,在有别名的词调下列出

5、别名。)。所谓同调异体,是说一种词调有几种别体。举例来说,江城子有单调的,也有双调的;满江红有押仄韵的,也有押平韵的。别体又表现在字数差异或句法差异等方面,这里不一一举例了。前人编撰的词谱,在“正体”后面罗列各种“又一体”(别体),所谓“正体”大都是时代较早或作者较多的一体,其余就算做“又一体”。“又一体”之多,可以说明古人填词有一定的灵活性。我们还要注意,有些调名大同小异,但不是正体和别体的不同,而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词调。例如诉衷情和诉衷情近,木兰花慢和木兰花,等等。现在说到词谱。上文说过,词调本来是指填词时所依赖的乐谱。这类乐谱后来失传了,填词的人就按照前人作品中的句法和平仄来填写。词谱,

6、则是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了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后人就按照词谱的格式来填词。词谱据说始於明人张綖的诗余图谱。后来较通行的有清人万树著的词律和康熙命词臣王奕清等人编纂的钦定词谱。下面是词律所列菩萨蛮词谱的样子(注:词律发凡说:“以小字明注於旁,在右者为韵、为叶、为换、为叠、为句、为豆,在左者为可平、为可仄、为作平、为某声。”现在改为横排,原谱注在字右的,改在字上;原谱注在字左的,改在字下。):菩萨蛮 四十四字 又名子夜歌 李白 山一片云 重 叠 金 叶 换平 叶平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可仄可平 可仄 可平 可平 可平 可仄三换仄 叶三仄

7、 四换平 叶四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可平 可平 可仄 可仄 可仄下面是钦定词谱所列菩萨蛮词谱的样子(注:钦定词谱凡例说:“平用虚圈;仄用实圈;字本平而可仄者,上虚下实;字本仄而可平者上实下虚。”原谱圈在字右,现在改为横排,移在字下。):菩萨蛮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 李白 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附图:我们对於词调平仄的描写,采取上一节通论讲律诗平仄的办法,逐字写出平仄。一句占一行,前后阕之间空一行,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字下加表示韵脚,必要的地方附上文字说明。仍以菩萨蛮为例:菩萨蛮四十四字 双调 平 仄平平仄 平 仄 平平仄 仄仄平平(换平韵) 平 仄平 平平仄仄(换仄韵) 仄平平

8、仄 仄仄平平(换平韵) 平 仄平 (前后阕末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如果第三字用仄,则第一字必 用平,否则是犯孤平。(注:张惠言词选录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前阕 末句都是仄平平仄平,后阕末句有十一首是仄平平仄平,三首是平平平仄平, 可见前后阕末句都应以仄平平仄平为正则(第三字必平)。后代变为律句平 平仄仄平。)本单元文选各词所用的词调都用这种办法制成词谱,作为本书的附录。 (二)词韵古人填词并没有特别规定的词韵。所谓词韵,基本上也就是诗韵,只是词韵比诗韵更宽些,更自由些。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把词韵分为十九部,其中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据说这十九部是“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的,其实

9、不过是诗韵的大致合并,和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戈载词林正韵的韵目用的是集韵韵目,现在改用“平水韵”韵目排列如下: 第一部 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部 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部 平声支微齐,又灰半(注:具体的字见附录诗韵常用字表下同。);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置未霁,又泰半、队半。 第四部 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部 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第六部 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第七部 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 愿半。 第八部 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部

10、 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部 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第十一部 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部 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三部 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四部 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以上平上去声十四部) 第十五部 入声屋沃。 第十六部 入声觉药。 第十七部 入声质陌锡职缉。 第十八部 入声物月曷黠屑叶。 第十九部 入声合洽。 (以上入声五部)事实上由於语音的发展或方言的影响,在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不同韵部的字通押。试以本单元所选的作品为例。周邦彦的齐天乐就是第七部的字(收音於-n,晚剪卷限转远荐)和第十四部的字(收音於-m,掩簟敛

11、)通押,辛弃疾的满江红就是第十五部的字(目续陆足菊犊哭)和第十七部的字(国)通押。可见这十九部只是大致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关於词的用韵,有几点需要提出来说一说:第一,有些词调是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的。一韵到底用平韵的如捣练子、浪淘沙令、江城子、玉蝴蝶等等,一韵到底用仄韵的如卜算子、醉花阴、齐天乐、满江红、念奴娇等等(注:满江红、念奴娇一般都押入声韵。)。平韵和仄韵的界限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某调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又一体”(见前)。第二,在仄声韵中,同韵部的上声韵和去声韵常常通押,但是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一般都是独用。仍以本单元所选的作品为例。上声韵和去声韵通

12、押的有水龙吟、西河、齐天乐、永遇乐、谢池春、摸鱼儿、贺新郎、祝英台近、莺啼序等;入声韵独用的有忆秦娥、念奴娇、雨霖铃、兰陵王、满江红、暗香、疏影等。第三,有些词调规定平仄互押。平仄互押和上去通押性质不同。上去通押,用上用去一般是随意的;平仄互押,平声韵脚和仄声韵脚是由词调规定的。例如西江月规定前后阕的第二句第三句押平韵,第四句押仄韵,所以苏轼西江月前阕以霄(平)骄(平)草(仄)互押;后阕以瑶(平)桥(平)晓(仄)互押。第四,有些词调规定平仄换韵。平仄换韵又和平仄互押性质不同。平仄互押是同韵部的字相押,例如苏轼西江月的韵字都属於第八部;平仄换韵是由平韵换仄韵,或由仄韵换平韵,其韵部并不相同。当然

13、,换韵的位置也是由词调规定了的。例如温庭筠更漏子的前阕,先是细递(仄,第三部)相押,然后乌鸪(平,第四部)相押;后阕先是薄幙阁(仄,第十六部)相押,然后垂知(平,第三部)相押。词的用韵,还有一些别的情况,这里不一一叙述。 (三)词的平仄和句式词句基本上是律句,也有一些不合平仄常规的拗句,我们了解了律诗的平仄,对於词句的平仄就不难了解了。词句最短的是一字句,最长的是十一字句,下面分别叙述各类句子的平仄及其用法上的特点。一字句 一字句很少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而且入韵。例如“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蔡伸:十六字令)一字豆(注:豆就是逗,也就是读(du),句中稍有停顿叫豆。

14、) 一字豆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可以出现在三字句的前面构成四字句(上一下三),例如“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也可以出现在七字句的前面构成八字句(上一下七),例如“正江涵秋影雁初飞”(辛弃疾:木兰花慢)。最常见的是出现在四字句的前面构成五字句(上一下四),例如: 渐霜风凄紧。(柳永:八声甘州) 更草草离筵。(辛弃疾:木兰花慢) 又酒趁哀弦。(周邦彦:兰陵王) 且莫思身外。(周邦彦:满庭芳) 纵豆蔻词工。(姜夔:扬州慢) 念武陵人远。(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想剑指三秦。(辛弃疾:木兰花慢) 叹寄与路遥。(姜夔:暗香)一字豆多数是虚词,如“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等;有些是动词,如“对,望,看,念,叹,算,料,想,怅,恨,怕,问”等等。这些字大多是去声,这是一字豆的特点。二字句 常见的二字句有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平平(两个字都是平声)两式,它们或则用於叠句,或则用作起句。例如: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王建:调笑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以上用於叠句,“团扇”用作起句。) 江国,正寂寂。(姜夔:暗香) 难忘,文期酒会,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