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教学心得体会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2008413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教学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培训教学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培训教学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培训教学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培训教学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训教学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教学心得体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训教学心得体会 培训教学心得体会刘淑艳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是能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有所收获的教学。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这只是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2、放飞囚禁的情愫。 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真的很有必要实施有效教学,争做有效教师。 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做到 1、注重激发语文兴趣,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语文,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喜欢上语文课。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 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

3、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2、极力扩大学生的参与们面设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营造快乐、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尽可能的引导所有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 3、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改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教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先学后教,一切依靠学生,先

4、行而后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学,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4、实施分层教学教学中要处理好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既要关心整体,又要关注个体,坚持尊重学生个体,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学习、发展的平台,做到好、中、差各有所得。 5、促成生成,精彩新课堂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6、课后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智慧由于课堂教学的

5、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语文是一种语言交际工具,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 学好语文,既是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习课程,更是开阔学生视野、接触域外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的重要渠道

6、。 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培训教学心得体会刘淑艳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总结高三刘淑艳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天津全面拉开了序幕。 经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感新课改后的老师们工作将更忙碌他们要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力争最优化服务于学生。 但是,新课程改革毕竟刚刚开始,对于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来说仍然是一头雾水,普遍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困惑。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否与传统的截然不同?在培训中,除了几位课程专家给我们作了大量的通识培训外,还邀请了有

7、经验的老师讨论,供所有的培训老师观摩。 有些老师提出困惑“这就是新课改的课吗?似乎没有多少新的东西,我们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嘛。 那么,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真的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截然不同吗?其实,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很难明确的,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因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要求都应该具有以下这些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

8、的真实问题。 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 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 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 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 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由此观之,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

9、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拔式、讨论式等。 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 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可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的革新与挑战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还追求课堂“热闹”吗?首先,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要有正确的

10、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 我校一位高一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语文第一模块的课文时,他根据“必修1”有许多篇蕴含悲情的特点,让学生从“悲情美”角度去赏读分析课文,分组研读,大胆讨论,各抒己见,非常活跃,他们既梳理了知识,又品尝了探究的乐趣;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审美能力。 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我们不能简单看待,因为这种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

11、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 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过,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其次,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7080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

12、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 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将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之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 不论时世如何变迁,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

13、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素养”与“双基”相比,它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从教材设置上,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它们都注重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人教版的高一教材“必修1”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它们从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和品味鉴赏,和写作口语交际,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培养阅读习惯,不仅

14、提高思考能力,而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万丈高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应走出以往“应试”的局限,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双基”的内涵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双基”,不能简单地把“双基”理解为字词句等语法知识,更不能狭隘地把“双基”理解为以前高考所考查的知识和所考查的能力。 三、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是在“增负”吗?不少语文教师认为,新教材的使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也为完成教材的教学疲于奔命,因为新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更多了,过去一个学期学一册,

15、一册课本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而如今,人教版的语文“必修1”的一册课本“阅读鉴赏”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课本另外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而且要求一定要半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 学时少,内容多,这难道不是“增负”吗?若按如此算法,旧版教材就比新教材的“负担”更大,因为旧教材除了必修本,还有厚厚的一本约有80多篇诗文的语文读本。 因此,不能用课文数量的多少去衡量新教材是“减负”还是“增负”。 这种“增负”的抱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反映了有的老师仍墨守传统的“教教材”观念,把教材当作“圣经”,而不是“用教材”。 在传统观念中,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每篇课文都不放过。 如今世变时移,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的教材观也应更新。 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载体,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至于教材怎么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灵活处理,把教材当作学材,把教本当作学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