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平时作业全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008329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全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全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全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全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全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平时作业全(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平时作业(全)- 作者: 日期:一、习惯句式成分省略一、 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1如何:把怎么样。 2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2如何;为什么。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3何如;怎么样。 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4奈之何;怎么办。5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子路从而后)5如之何;怎么能。6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6何以为;为什么呢。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7奈何;

2、怎么能。8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8孰与;表比较。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9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10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10如何;怎么样。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11不亦乎;不也是吗。1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孰与;表选择,哪里比得上。1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13无乃乎;恐怕是吧。14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14孰与;表比较。15王以为何如其父?(秦与赵兵相距长平)何如;表示比较,比怎么样。16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得

3、无乎;该不会吧。17是岂不足为政邪?(柳子厚墓志铭)岂邪;反诘句式,难道吗”。18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守雍丘) 18如何;表示对某人某事怎样处置,相当于“把怎么样”。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1汉王曰:“然”。曰: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曰”前省略主语“(肖)何”。“如”后省略宾语“项王”。2何曰: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韩信拜将)“用”后省略宾语“信”。 “以(为)”之后省略介

4、词宾语“之”(指韩信)。3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指韩信逃亡);“闻”后省略宾语“之”(汉王)。4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论积贮疏)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指粟多而财有余)。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介词“以(为)”后省略宾语“之”(指笑之、誉之)。6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柳子厚墓志铭)“令、使”之后均省略兼语“之”(指债主)。7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柳子厚墓志铭) “令”后省略兼语“之”(柳宗元)。8因其土俗,为设

5、教禁,州人顺赖。(柳子厚墓志铭)“为”后省略宾浯“之”(柳州百姓)9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段太尉逸事状)“使”后省略兼语“之”(农夫)。10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人教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段太尉逸事状)“以”后省略宾语“之”(大旱的情形)。“且”句省略主语“农”。“无”后省略宾语(粮食)。11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黄冈竹楼记)“因”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子城西北隅)。 12士季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晋灵公不君)“视之”主语“晋灵公”承前省略。13大史书曰:“赵盾弑其

6、君。”以示于朝。(晋灵公不君)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所书的话)14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邵公谏弭谤) “使”后省略兼语“之” (指巫)。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谤者)。“目”后省略动词谓语。二、代 词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各分作几类,常用的有哪些?2. 无定代词“或”和“莫”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3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 2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

7、李翊书)其,指示代词。奚,疑问代词。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3树成阴而众鸟息焉。(劝学)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 哉?(北冥有鱼)者,辅助性代词。彼,指示代词。恶,疑问代词。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何,疑问代词。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夫、之,指示代词。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其,指示代词。8.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天论)其、然,指示代词。9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胡,疑问代词。lO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

8、也无力。(北冥有鱼)其,指示代词11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吾、而、汝,人称代词。1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怖信拜将)者,辅助性代词。13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者,辅助性代词。 14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之,指示代词。何,疑问代词。 1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夫,是,指示代词。何,疑问代词。 16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论)是,指示代词。何,疑问代词。者,辅助性代词。17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期:指示代词,此。1S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晋灵公不

9、君)夫:指示代词,那个。之:指示代词,指獒。 三、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1)或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1无定代词,有的人。 2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历山之农者侵畔) 无定代词,有的人。3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无定代词,有的东西。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句中语气助词,加强否定语气。 (2)莫1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公输)无定代词,没有谁。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无定代词,没有谁。3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邵公谏弭谤)无定代词,没有谁。4在

10、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天论)无定代词,没有什么。 (3)所1诸将行道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韩信拜将)辅助性代词,指追的人。2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名词,表位置。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辅助性代词,指看见的牛。 (4)所以都是所字结构。1.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察今)表原因。2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表凭借。 3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表原因。 4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自知)表凭借。 (5)之1.宦三年矣,

11、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晋灵公不君)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知”的宾语,之,指示代词,指母亲。 2“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晋灵公不君)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指示代词,复指前置3得中是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 (自知)之,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知”的宾语。4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之代词,指人牵牛过堂下的情形;之,动词,到去。 (6)其1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伐楚)助词;表委婉的语气。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代词;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3晋侯、秦伯围郑

1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代词;指“郑”。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助词;表委婉的语气。 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齐桓晋文之事)指示代词;那。 四、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其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是否相同: (1)莫I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历山之农者侵畔)1、2两句中的“莫”都是无定代词,1句中的“莫”指“没有谁”,2句中的“莫”指“没有什么物”。现代汉语的“莫”是否定副词,古今词性不同。 (2)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2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l、2句中

13、的“或”都是无定代词,有的人。现代汉语的中“或” 是连词,古今词性不同。 (3)是 1人以自是,反以相非。(察今) 2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五蠹)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5生之所谓“立言”者,是也。(答李翊书) l、5两句中的“是”是形容词,正确,对(第1句中的“是”是意动用法,认为自己正确);第2、3、4句中的是指示代词,这。现代汉语中的“是”是动词,表判断。古今词性不同。三、副 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或作用:1其后楚日以削;数十

14、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竟,终于;表时间。2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现而已。(毛遂自荐)乃,表语气。特:表范围。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直,只;表范围。不:表否定。4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窃:表敬。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甚,表程度。6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聊,相当于“姑且”。相,表对象范围;指单方面。7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大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曾:加强否定语气。8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既:已经。9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黄冈竹楼记)第:副词,仅,只。 二、说明下列各句中标红的词与现代汉语的词性、词义是否相同:1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齐人有一妻一妾)卒: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