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印刷常见故障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精编版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42006798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凹版印刷常见故障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凹版印刷常见故障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凹版印刷常见故障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凹版印刷常见故障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凹版印刷常见故障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凹版印刷常见故障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凹版印刷常见故障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精编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推荐凹版印刷常见故障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一.刀 线可能产生的原因1、 油墨:(1)、油墨中有杂质;(2)、油墨细度太大;(3)、旧墨太多且未过滤;(4)、溶剂溶解力差;(5)、油墨粘度过高。2、 刮刀:(1)、刮刀有缺口; (2)、刮刀安装呈“波浪状”;(3)、刮刀角度软硬不良;(4)、刮刀压力不均。3、 印版:(1)、印版磨损严重;(2)、印版表面不良;(3)、印版跳动太大;4、 环境:(1)、车间地板有太多灰尘;(2)、车间外部环境太差(例如施工);(3)、机器不整洁。改进措施1、 油墨的改进措施:(1)、过滤油墨;(2)、要求供应商改进油墨细度;(3)、添加一定比例的新墨;(4)

2、、增加溶解力好的溶剂;(5)、降低油墨粘度。2、 刮刀的改进措施:(1)、研磨或更换新刮刀;(2)、刮刀安装要紧贴且平行度要好;(3)、调整刮刀角度;(4)、压力适度。3、 印版的改进措施:(1)、印版退镀,抛光精磨;(2)、要求供应商改进印版硬度;(3)、清洁两端堵头并重新装版;4、 环境的改进措施(1)、定时清洗地板; (2)、车间与外部环境隔开,防止异物进入车间;(3)、加强清洁机器。*二.堵 版可能产生的原因1、油墨:(1)、油墨挥发速度太快;(2)、油墨溶解不良;(3)、旧墨太多;(4)、油墨粘度太大;(5)、油墨转移不良,或与原材料搭配不良;(6)、油墨颗粒太粗;(7)、冲淡剂太多

3、。 2、刮刀:(1)、刮刀角度太大; (2)、刮刀前端和压棍之间的距离太大;(3)、刮刀装的太硬。3、印版:(1)、印版局部磨损严重;(2)、印版堵塞;(3)、印版制作不良。4、压棍:(1)、压棍压力太大;(2)、压棍局部有缺陷;(3)、压棍硬度不合适。5、环境:(1)、车间温度太高;(2)、对着印版的方向有外来风。6、材料:(1)、晶点;(2)、平均度差;(3)、雾度太大。7、其他:机速太慢。改进措施1、油墨的改进措施:(1)、调整油墨的溶剂配比,降低挥发速度或适当提高印刷速度;(2)、增加油墨真溶剂,提高溶解能力;(3)、添加一定比例的新墨;(4)、更换不同厂家的油墨或要求供应商改进;(5

4、)、降低油墨粘度;(6)、增加新墨的比例。2、刮刀的改进措施:(1)、适当减小刮刀角度;(2)、缩小刮刀前端和压棍之间的距离;(3)、把刮刀的垫片和刮刀适当装长一点(即装软一点);3、印版的改进措施:(1)、印版退镀或重新制作;(2)、彻底清洗印版;(3)、加强稿件印前处理。4、压棍的改进措施:(1)、适当调整压棍压力;(2)、更换有缺陷的压棍,或适当硬度的压棍;5、环境的改进措施(1)、安装空调,保持恒温恒湿;(2)、把吹向印版的风找出并改变其方向。6、原材料的解决措施:更换原材料;7、其他方面:机速适当加快。*三.静 电可能产生的原因1、油墨:(1)、油墨本身的导电性能不良;(2)、油墨粘

5、度太小;2、溶剂:(1)、溶剂配比不良;3、印版:(1)、印版边缘比较粗糙;4、机器:(1)、机器放静电效果不良;5、环境:(1)、天气干燥,车间湿度太小(小于50)。改进措施1、油墨的改进措施:(1)、更换不同厂家的油墨;(2)、提高油墨粘度;(3)、添加油墨防静电剂; (4)、要求供应商改进油墨的防静电性能;2、溶剂的改进措施:(1)、添加导电性能好的丁酮和异丙醇等; 3、印版的改进措施:(1)、如出现固定位置的须状,处理印版的相应位置;4、环境的改进措施:(1)、定时清洗地板或增加湿度调节仪,适当增加车间湿度;(2)、最好封闭车间,形成恒温恒湿的环境。5、机器的改进措施:(1)、给机器增

6、加地线,提高机器放静电性能;6、其它措施:(1)、在印刷设备上增加静电消除仪;(2)、消除导棍和薄膜上的静电;*四.粘 背可能产生的原因1、油墨:(1)、溶剂挥发速度太慢;(2)、油墨溶剂释放性能差;(3)、油墨的本身性能不良,如金、银色、珠光油墨等;(4)、油墨粘度大;(5)、旧墨太多;(6)、不同类型油墨层叠;2、印版: (1)、印版太深,上油墨量太大; (2)、刮刀角度不良;3、技术工艺:(1)、印刷速度太快;(2)、烘箱温度太低;(3)、烘箱中进、排风不合理;(4)、收卷张力太大,收卷太紧;(5)、收卷张力太小,收卷不齐;(6)、冷却辊温度太高。4、环境:(1)、车间温度太高; 5、其

7、它原因:(1)、运输或装卸过程中,出现碰撞;(2)、印刷半成品放置时间太长;(3)、原材料与油墨搭配不良,油墨附着力不良。改进措施1、油墨的改进措施:(1)、加多挥发速度快的溶剂;(2)、要求供应商改进油墨;(3)、使用金、银色、珠光油墨等油墨时,提高警惕,调整好工艺;(4)、降低油墨粘度;(5)、调整新旧墨的比例;(6)、更换油墨类型;(7)、各色油墨使用同一类型油墨;2、印版的改进措施:(1)、印版重制,降低上油墨量;(2)、调整刮刀的角度,降低上油墨量; 3、技术工艺的改进措施:(1)、降低印刷速度;(2)、提高烘箱温度;(3)、调整烘箱进新鲜空气的比例;(4)、调整张力到适当,收卷不能

8、太紧或太松;(5)、检查冷却辊或适当降低冷却水温度;4、环境的改进措施:(1)、在车间添加冰块或安装空调,降低车间温度;5、其它方面的改进措施(1)、小心运输或装卸产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2)、容易反粘的印刷半成品,放置时间不能太长,最好一边印刷,一边复合。*五.白 点可能产生的原因1、油墨:(1)、油墨的流平性不好;(2)、油墨粘度高;(3)、油墨细度太大;(4)、溶剂挥发速度太快;(5)、旧墨太多;2、原材料:(1)、基材的表面凹凸不平;(2)、基材配方不良;(3)、材料晶点或析出物;3、印版:(1)、印版网点太浅;(2)、印版磨损;(3)、印版堵塞;4、工艺条件:(1)、印刷速度太慢

9、;(2)、压棍压力太小或硬度不合适;(3)、刮刀角度太大或压力太大;5、环境:(1)、车间温度太高;(2)、有外来风对着印版吹。改进措施1、油墨的改进措施:(1)、更换油墨;(2)、降低油墨粘度;(3)、过滤油墨和添加一定比例新墨;(4)、添加挥发速度慢的溶剂;2、原材料的改进措施:(1)、更换原材料;(2)、要求供应商进行改进;(3)、对粗面的基材使用静电吸墨印刷方式3、印版的改进措施:(1)、加深印版网点;(2)、印版退镀;(3)、清洗印版;4、工艺的改进措施:(1)、提高印刷速度;(2)、加大压棍压力或更换硬度较大的压棍;(3)、调整刮刀角度或压力到适当;5、环境的改进措施:(1)、降低

10、车间温度;(2)、避免外来风吹印版。*六.刮 不 净可能产生的原因1、 油墨:(1)、油墨本身的性能不良;(2)、油墨粘度太低;(3)、旧墨太多;(4)、溶剂挥发速度太慢;(5)、溶剂配方不良,溶解力不够;2、 印版:(1)、印版磨损;(2)、印版的铬层处理不良;(3)、印版同心度不良;(4)、印版安装不良;3、 刮刀:(1)、刮刀太软;(2)、刮刀角度太小;(3)、刮刀压力不足;(4)、刮刀平行度不良;4、 机器:(1)、机速过快;5、环境:(1)、湿度太大。改进措施1、油墨的改进措施:(1)、提高油墨粘度;(2)、要求供应商改进油墨质量;(3)、添加一定比例的新墨;(4)、提高溶剂挥发速度

11、;(5)、调整溶剂配比,提高溶解力;2、刮刀的改进措施:(1)、提高刮刀压力;(2)、调整刮刀的平行度;(3)、调整刮刀角度;(4)、把刮刀装硬一些;3、印版的改进措施:(1)、印版退镀;(2)、要求供应商改进印版质量;(3)、清洁两端渡头并重新装版;(4)、检测印版平衡,如不合格,请供应商改进;4、工艺的改进措施:(1)、机速可适当减慢;5、环境的改进措施(1)、改进车间湿度。*七.臭 味可能产生的原因1、油墨:(1)、油墨的溶剂释放性不良;(2)、溶剂挥发速度太慢;(3)、油墨本身的味道;(4)、溶剂不纯,有难挥发的物质;(5)、油墨粘度太大,导致上墨量大;2、烘箱:(1)、烘箱温度太低;

12、(2)、烘箱内空气比例不良(进、排风); 3、工艺参数:(1)、印刷速度太快;(2)、印版网点太深,导致上墨量大;(3)、刮刀太软和角度太小等,导致上墨量大;4、环境:(1)、车间溶剂味道太大,空气流通不良。改进措施1、油墨的改进措施:(1)、更换油墨;(2)、要求供应商改进油墨质量;(3)、调整油墨的挥发速度;(4)、更换溶剂配比;(5)、适当降低油墨粘度,降低上墨量;2、烘箱的改进措施:(1)、适当提高烘箱温度;(2)、调整烘箱内的空气比例,适当增加新鲜空气;3、工艺的改进措施:(1)、适当降低印刷速度;(2)、重新制版,降低网点深度;(3)、适当调整刮刀,降低上墨量;4、环境的改进措施(1)、加大车间的抽风设备,提高空气的流通速度;(2)、改变进风口的位置,避免排除去的空气再次被抽进来。*八.色 差可能产生的原因1、油墨:(1)、油墨粘度的变化;(2)、油墨溶剂的改变,导致溶解力的变化或油墨变质;(3)、油墨比例的变化;(4)、不同厂家的油墨的更换;2、刮刀:(1)、刮刀角度的变化; (2)、刮刀压力的变化;(3)、刮刀的跳动;3、印版:(1)、印版磨损;(2)、印版网点的堵塞;(3)、印版跳动太大;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