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61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006710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 61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61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61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61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61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 61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 61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六 环境保护,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选修部分,一、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 1环境问题的表现 (1)人口总量和人均需求量的增长,导致了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 (2)生产生活中大量废弃物的排放,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3)植被的破坏等原因,导致了生态破坏。 (4)人类的某些行动造成了全球环境恶化。,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更为重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二、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污染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分析如下:,2生态破坏 主要包括生物物

2、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表解如下:,三、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目的、对象、执行主体及手段,2.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许多环境问题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 (2)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特点,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到全球的后果,如酸雨区的扩展、海洋污染等。,3公众参与,(2012福建高考)下图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成因。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该题考查城市生

3、活垃圾的构成、成因以及带来的危害。 第(1)题,对比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可知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结合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成分构成的不同,注意审题“气候角度”,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而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第(2)题,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是带来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答案:(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 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

4、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2009浙江高考)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完成(1)(2)题。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1)全球变暖会导致洪涝、干旱、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温度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会移至秦岭淮河以北。故选B。(2)控制全球变暖关键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公众可积极参与。B项中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公众不可能参与。C项中多种水稻会增加CH4排放量。CH4也是温室气体。D项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不能抑制全球变暖。自备购物篮有利于“白色污染”减少。 答案:(1)B(2)A,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