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一考点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005057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一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史必一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史必一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史必一考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史必一考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一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一考点(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必一考点1 作者: 日期: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朝统治(2)内容:土地和人口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先王后代。权利:世袭统治权任免官吏、拥有军队、征收赋税、铸造钱。义务:守卫疆土、定期朝贡、朝觐述职、随同作战。影响:稳定政治秩序;扩大周的统治范围;因诸候兼并,周天子权威削弱。2、宗法制:(血缘关系)特征:嫡长子继承制(最主要特点);森严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巩固周朝统治。分封制和宗法制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确定西周的统治秩序,宗法制为分封制奠定政治基础。二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秦,建立:郡县制:郡县、分封之争:李斯、王绾(采纳李斯建议)设置:郡-县-乡里 主要特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意义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地方制度的进步;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皇帝制度(核心: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2、汉元,演进:(1)汉朝:中朝与外朝(汉武帝);地方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3)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即尚书省(下辖六部)、中书省、门下省(分散相权)。(4)宋朝: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5)元朝:设行省。意义:中国省制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

3、国家统一3、明清,强化顶峰: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太祖);设内阁(明成祖)。清朝:军机处(雍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对国家统一、中华民族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奠定封建社会基本格局。消极:导致皇帝决策的独断性随意性;导致贪污腐败因循守旧之风盛行;阻碍民主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中央机构演变的特点和趋势: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根本);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目的:获得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经

4、济侵略方式: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侵华战争:鸦片战争(英: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1856-1860)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日: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法俄德意奥美日:1900-1901)。2、三大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1)南京条约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口:广、厦、福、宁、上;特权:协定关税。开始沦为。(2)马关条约割地:辽、台、澎;赔款:白银2亿两;开口:沙、重、苏、杭;特权:开厂。大大加深。(3)辛丑条约钱:白银4.5亿两(9.8亿两);禁:禁止中国人民反帝;兵:拆除京大炮台,驻兵京山沿线;馆: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完全沦为。3、

5、影响:危害:主权领土破坏;经济遭摧残;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积极:客观上促进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传播,瓦解自然经济,推动近代化进程。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抗英: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鸦片战争)2、黄海海战:爱国将领:丁汝昌(海军提督)刘步蟾(定远舰)邓世昌(致远舰)林永升(经远舰)。(甲午中日战争)3、反割台斗争:领导人:义军邱逢甲、徐骧;黑旗军刘永福。结果:台湾沦陷(1895-1945)。4、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伟大的抗日战争(1937-1945)1、日本侵华的罪行:侵华事件:九一八事变:1931年

6、9月18日(东北)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上海)华北事变:1935年(华北五省)民矛主矛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全面侵华;全面抗战)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上海、淞沪会战)。侵华暴行:南京大屠杀:30多万违反国际公约,使用生化武器(731部队)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政治上以华治华、经济上掠夺、文化上奴化教育。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1)中共方针确定:九一八事变后,发表宣言,号召红军和人民抗日。华北事变后,“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2)初步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全民族抗战的序

7、幕。(3)正式形成: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抵抗。国共协议,改编红军八路军(朱、彭),(叶、项)。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建立(标志)。3、全民族的抗战(1937-1945)(1)国民党正面战场: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主要战役:a凇沪会战粉碎日军狂妄计划b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八路军一一五师)c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最大胜利,李宗仁)d武汉会战广州、武汉失陷(1938.10进入相持阶段)。共产党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940下半年,彭德怀、华北)。(洛川会议1937;全面抗战路线;人民战争路线)抗战胜利的意义:(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

8、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第一次完全胜利。(2)国内意义:洗雪捍卫奠定(3)国际意义:组成部分,巨大贡献。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正义战争,海外华侨世界人民支持日本侵略战争,非正义。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1、过程: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1年标志);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对峙(1853年,南京);北伐打击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西征提供根据地和物质基础;天京突围巩固天京(全盛);天京事变: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天京陷落失败标志(1864)。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

9、度(1853)内容:平分土地,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分产品,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特点:平均主义评价:革命性反封建思想结晶;局限性落后性:平均主义思想,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空想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未实行。资政新篇:(1859,洪仁玕)目的:为振兴太平天国内容: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评价:进步性具有资本主义色彩;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产物,不能满足农民要求;缺乏社会基础(阶级)未实行。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关系:资继承了天反封建一面,弥补了天在社会改革方面的落后性,另外,二者关于社会经济方面的主张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也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由传统意识向近代观

10、念转变。3、评价:性质:反封建反侵略农民革命战争功绩:打击清王朝和侵略者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1、中国同盟会:成立:1905东京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1911新军工程营首义,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国号中华民国)各省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3、中华民国建立:1912.1.1,孙中山、南京、五色旗措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移风易俗(减辫易服、民国纪元、公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维护共和制度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11、;宣告君主专制灭亡,民主共和国政体确立;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一座丰碑。4、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打击帝国主义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一)伟大的开端“五四”和中共成立1、“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2)爆发:1919.5.4(3)经过:第一阶段: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第二阶段:中心上海;主力工人;影响工人

12、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拒签和约(4)意义: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共成立:中共一大召开:1921.7上海内容:最高任务推翻建立消灭实现;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2)中共二大:召开:1922上海;内容: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打倒军阀除列强,建立民主共和国。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二)国民革命(1924-1927)1、国共合作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广州内容:同意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意义: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3、;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兴起。2、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1926.7)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3、大革命失败:(1)标志:“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2)原因:客观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主观上中共“右”倾错误,放弃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4、历史功绩:性质: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功绩: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三)土地革命(1927-1937)“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武装起义:(1)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2)南昌起义:1927.8.1 周恩来等,打响第一枪。(3)秋收起义:1927.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

14、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2、红军五次反围剿:(1)时间:1930-1933;(2)结果:前四次被粉碎,第五次因王明“左”倾错误失利,被迫长征。3、红军长征(1934.101936.10)(1)遵义会议:召开:1935.1遵义内容:纠正肯定选举取消意义: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统治;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第一次)。胜利结束两大会师(1935.10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会师;1936.10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3)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抗日战争(1937-1945)政治保障:中共积极倡导,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胜利意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解放战争(1946-1949)开始标志:1946.6,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反攻阶段:1947.7,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决战阶段: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敌150多万,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渡江战役:1949.4,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3、新中国的成立:1949.10.1,开国大典。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国内:结束中国分裂屈辱的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