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998058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哲学”即爱智慧、求智慧,使人聪慧之学。爱智慧就是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追问与沉思。哲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第一个用“哲学”这个名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希腊语中“philosophy”有两个词根“爱”和“智”,合在一起是爱智慧之意。中文 “哲学”这两个字中国自古即有,“哲”作聪明、贤明、智慧解释;“学”当学问解释。“哲学”一词是近代从日本流传而来,日本哲学家西周,根据汉字的意义将“哲”和“学”拼成“哲学”一词,意译了“philosophy”,后传入中国。中国哲学的特质1、哲学追寻的三个问题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

2、与自身的关系 哲学所追求的智慧,不是知识,不是某种可以运用的现成的东西,而是理解和体悟,是指导人们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这种智慧,中国哲学称之为“道”。2、中国哲学的特质 核心问题:天人合一 主要思维方式:体悟1立足现实的态度 立足于现实世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百姓日用”,认为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超越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内在的超越。 2整体联系的思维 中国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不是从分析对象世界入手,而是从考察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探讨这种联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3内圣外王的追求 内圣外王: 所谓“内圣”,就是讲对人格的修养、自我的完善

3、;所谓“外王”,就是讲以这种人格、自我去成治事功,实现治国平天下。 4不拘一格的表达1、语录体 孔子弟子论语、禅宗五灯会元、 二程河南程氏遗书、朱熹朱子语类、熊十力十力语要2、寓言体 庄子及弟子庄子、韩非韩非子、吕不韦吕氏春秋3、哲理诗 老子道德经4、注解体 韩非解老喻老,王弼的周易注、 郭象庄子注、朱熹四书集注、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历程(1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代表作:庄子天下篇、司马谈论六家要旨2)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3)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4)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代表作:宗密华严原人论5)

4、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代表作:朱熹伊洛渊源录、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6)清代朴学孔“为仁由己”的人文精神 1命“天命”:孔子言论中的“天命”,在某些方面还保留着传统天命观念的痕迹。有时也借用“这个词来说明客观的必然性、规律性 。五十而知天命 “天”:孔子认为,天没有意志,只是自然界及其运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命”:指社会生活中制约人的活动的客观必然性。人的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命”的支配。道之将行也与,命也2“仁”:孔子哲学的中心范畴自我意识 由人的精神自觉所产生的强烈的主体意识。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人伦情结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本是宗族奴隶制家庭关系的准则

5、,起着维系宗法血缘纽带的作用。孝,指尊敬父母长者;弟,指爱护兄弟姐妹。 人道主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理想人格 从“仁”出发塑造了士的理想人格。包括:严肃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人格修养、伟大的历史使命感、勇敢的献身精神。 3“敏行慎言”的理性态度 言”与“行” “学”与“思” 学习态度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学思关系相互结合4、“中庸之道”的处世方式“中庸之道”的总特征,就是承认矛盾,而又调和矛盾,达到矛盾双方的和调。 (一)“执两”:认识事物与解决问题,必须重视对立的矛盾双方即“两端”。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二)“用中”:不仅应当承认事物的矛盾

6、,而且要采取折中的办法,调和矛盾,无“过”、无“不及”,实现矛盾双方的和调。君子和而不同(三)评价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辩证智慧的一种形式。主张协调矛盾双方,反对激化矛盾双方,启迪人们用一种比较平稳温和的方式解决矛盾问题。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孟 1性善论1. 人禽之辨 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2.四心善端 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7、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下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2尽心说 1. 尽心、知性、知天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心是人之“大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尽心、知性,则能知天。2. 求放心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3. 养气(1)养心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

8、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2)存夜气(3)养浩然之气子认为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这样就达到了“大丈夫”的境界。先义后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民为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圣人观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荀 1性恶论1、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2、化性起伪 通过礼义教化 调整人性 承认才能学习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三、涂之人可以为禹 路人 虚一而静1、心有征知2、虚、一、静 人何以知道?曰:心

9、。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解蔽)所谓“虚”,就是不要为已有的认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 所谓“一”,就是不因为对另一些事物的认识而防碍专心认识此事物。所谓“静”,就是不要使幻象、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3、大清明 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老 “道”的开辟 “道”的本意是指道路。春秋时期,人们又用“道”来表示天象的运行规律和社会的行为准则。老子把“道”第一次作为哲学最高范畴首次提出,使之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具有本体意义的“道”,具有两重涵义:一)作为世界万物总根源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二)作为世界万物总规律的“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10、自然。(二十五章)辩证矛盾观一)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二)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二章)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1、反者道之动:矛盾的双方无不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 2、矛盾的转化过程:由量变到质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3、弱者道之用:强调“守弱”,力主“不争”,以防止矛盾的转化。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涤除

11、玄览 对“道”的认识只能依赖一种直觉主义的认识方法。“涤除”,是静观的方法,就是要求人们把内心打扫得干干净净,万物就会呈现在面前。“玄览”,是内心直观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能在对万物的冷静观察中认识和把握万物的本根“道” 。庄 道与物 相对于道来说,物只是次一等的境界,是对道的亏损 齐物论1、是非无定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一切都是相对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标准是无法衡量的。2、道通为一 梦蝶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墨 经验主义认识论 墨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经验主义

12、哲学家。 一)知识来源 人的知识来源于人们的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客观实际。墨子的思想也带有狭隘经验论的倾向,过分相信经验的可靠性,难以获得深入全面的认识,甚至把幻觉、假象也当做真理。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见莫闻,则必以为无。”(明鬼下)二)名实关系 “名”,是概念、名称;“实”是客观实际。墨子明确地把名实关系问题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指出只有“实”才是第一性的,“名”必须与“实”相符合。“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贵义) 三)三表法 “三表法”:以三条标准去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

13、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上)韩非 法、术、势 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内核1、商鞅:重法 “法”指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集权法治的刑罚制度。2、申不害:崇术“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3、慎到:贵势“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4、韩非:三者合一 抱法处势而用术,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1)对商鞅的发展 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在于“未尽”: 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定法2)对申不害的发展 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认为君主不能信任任何人(特别是

14、群臣)。3)对慎到的发展 认为“势”是实行法和术的基础。总之,韩非子综合前期法家的法、术、势思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的理论学说。人性论 儒家 人性本善 倡导重义轻利的道德自觉 道家 人法自然 倡导无为不争的逍遥人生 法家 人性好利 不论“轻利”还是“不争”都不符合竞争的时代要求,于是倡导破旧立新,务求功利之“实”。 性恶论 导源于荀子“性恶论”思想和建立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韩非认为,人人都怀着“自为心”,“用计算之心以相待”。1)人自然属性的利己性2)人社会属性的功利性循名实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君“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不经过“参验”而

15、硬说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做,是自欺欺人。 缘道理1)道与理 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与“道”的关系。他把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道”和“理”。“理”是构成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而“道”是万物的一般规律。2)前识与参验 前识:缺乏事实根据地推测、判断和行事,是人知行中常犯的错误。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解老参验:正确的行为方式,君主考察臣下之术。3缘道理 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矛盾律 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事物转化的条件性:对老子辩证法的改造和发展 道譬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解老历史观 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人类历史。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当今几个阶段,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三世说 上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