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考察心得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1991775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旅游考察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乡村旅游考察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乡村旅游考察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乡村旅游考察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乡村旅游考察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村旅游考察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旅游考察心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村旅游考察心得 阳信县乡村旅游观摩考察报告经过三天时间,我们先后观摩考察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青岛夏庄四季生态采摘园、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桃花岛、乔家墩子民俗旅游度假村等乡村旅游景点,受益颇多,不虚此行。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找准发展定位是前提。 日照乔家墩子民俗旅游度假村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最明显的优势是临近大海,最独特的资源是美丽的海滨和美味的海洋渔业资源,这对内地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这就注定了该地发展特色旅游大有可为。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也是立足于即墨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也是得益于原有的沿海防护林资源,桃花岛也是

2、如此。 这都充分说明,发展乡村旅游都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优势资源,做好发展定位,找准发展路径,不能不切实际的空想,这是发展地方旅游的前提。 2.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核心景区。 我县旅游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分散,没有极为突出的吸引力,很难吸引游客不顾路途奔波的去游览,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选取适当位置集中打造核心景区,进行土地发展乡村特色风物种植产业,形成规模效应,而不是遍地开花,“遍地开花”的最终结果只能是都开不了花。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集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一身,倾力打造了该景区,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果蔬花卉种植产业、畜牧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以

3、此为鉴。 3应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引擎作用。 由于旅游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致使我县旅游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这严重制约了我县旅游事业的起步和发展。 虽然发展旅游事业是为了经济发展,但不能只用商人的思维纯粹为追逐利润而发展旅游。 应该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改善民生、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产业支持、农户主体”的原则,适当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创新发展思路,有针对性推出了“以奖代补”、项目建设向农业和旅游基础设施倾斜等政策措施,最终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到旅游发展事业中来,推动我县乡村旅游实现高起点和稳步快速发展。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夏庄四季生态采摘园的建设就说明了这一点。

4、 4.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 我县作为远近闻名的鸭梨之乡,有得天独厚的大面积梨园资源,也有水落坡民俗古家具、洋湖鼓子秧歌、翟王南商蔬菜、穆家花卉,更是全国畜牧百强县,旅游资源也不算十分匮乏,而乡村旅游却没有发展起来,这值得我们思考。 个人觉得县、乡镇应该广开思路,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出台优惠政策,有效破解初期投入不足、农民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通过树立典型,培育模范带头村、带头人,引领其他群众走上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最终成规模、上档次。 日照乔家墩子旅游度假村如今发展成为年收入3000万元的旅游特色村,就得益于当初村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 5突出生态主题。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坚持

5、“城市还是城市、农村还是农村”的生态旅游发展观。 始终坚持把保护生态和挖掘文化作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游客。 在旅游项目建设上“不破坏林水风貌”、“不填水、不砍树”,对水体、湿地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既让游客感受到自然生态之美,又让生态成为一种资源,使普通的农产品提升为附加值更高的绿色旅游商品。 在文化挖掘方面,围绕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古迹修缮、民居改造、传统技艺传承和遗址公园建设,形成以“生态小镇+生态乡村+遗址公园”为特色的梨乡乡村旅游景观群,在方兴未艾的旅游市场中产生独特魅力。 日照海滨森林公园的大沙洼生态会馆地处一片树林中,其依树而建不破坏林下生态的风格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6改善民生是根本。 在青岛夏庄四季采摘园、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现场考察我们体会到,只有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过程中坚持以民为先,让人民得实惠,才能形成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我们应吸引龙头企业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加工企业+农户”等形式引导农户积极参与。 我们应结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土地、水利建设、安全饮水、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形成改善民生与乡村旅游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马红光)。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