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四月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修改完整版)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987968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四月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修改完整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一语文四月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修改完整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一语文四月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修改完整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一语文四月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修改完整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一语文四月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修改完整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四月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修改完整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四月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修改完整版)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 试卷分析,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1.D(A只是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某些”二字不能漏掉。B引录异记的文字是用来证明“龙形似马形”这一说法的。 C这三则引文只是“古人心目中”的看法和想法,不能以此断定“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2.A(强加因果,后一句是质疑“马龙说”的原因。) 3B(A文中说龙现已成为中华民族“广义图腾”,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不确切。C.这并不是辞典上的解释,文中说“龙马还可有一解”,这是作者的推论。D.项中“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龙的精神”。),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进士,授国

2、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起,朝廷方用兵,普以将略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尝荐其材,会丞相脱脱讨徐州,以普从行。徐平录功,迁兵部主事,寻升枢密院都事,从枢密院官守淮安。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考中进士,任命为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贼兴起,朝廷正当用兵之际,石普以有大将谋略著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曾推荐他,适逢丞相脱脱讨伐徐州,就让石普随从出发。徐州平定后记录战功,石普升任兵部主事,不久又升为枢密院都事,随从枢密院官镇守淮安。,时张士诚据高邮,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且曰:“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卒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

3、为天下忠义倡。” 这时高士诚占据高邮,石普拜见丞相,面陈破贼的计策,并说:“高邮凭借着大湖的险要,都是低洼的水塘,骑兵不能靠前,给我步兵三万,保证能够攻取它。高邮一平定,那么濠州、泗州就容易攻破了,我请求作先锋,为天下倡导忠义。”,丞相壮之,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民义万人以行。而汝中柏者方用事,阴沮之,减其军半。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 丞相赏识他的豪壮,命令他临时负责山东义兵万户府事务,招募义兵万人出征。而汝中柏正当权,暗中阻挠,减少他一半军队。一开始命令石普遇事斟酌情况自行决定,等到出发了,又令他听从淮南行省节制。,普行次范水寨,日未夕,普令军中具食,夜漏三刻,下令衔枚

4、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平时。抵县,即登城,树帜城上,贼大惊溃,因抚安其民。由是诸将疾普功。 石普行军到达范水寨,天还未黑,石普命令军中具办食物,夜漏三刻,下令士兵口含小木棍急行军去宝应,营地中仍和平常一样打更鼓。到达宝应县后,随即登城,在城上树起旗帜来,贼兵大惊溃退,石普于是安抚城中百姓。由此诸将嫉妒石普的功劳。,水陆进兵,乘胜拔十余寨,斩贼数百。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一趋城东,备水战;一为夺兵,虞后;一普自将,攻北门。遇贼与战,贼不能支,遁入城。 石普从水陆两路进兵,乘胜攻下十几个寨子,斩杀贼兵数百人。快要抵达高邮城时,分兵三队:一队奔赴城东,准备水战;一队作为奇兵,防备后方;一队由石普自己率

5、领,攻打北门。石普遭遇贼兵相战,贼兵抵挡不住,逃入城中。,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而援军望之,按不进。且忌普成功,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欲收先入之功。而贼以死捍, 蒙古军恇怯,即驰回,普止之不可,遂为贼所蹂践,率坠水中。 石普身先士卒追赶他们,放火焚烧城关大门,贼兵恐惧,想要弃城逃跑。可是援军看着他们交战,按兵不动,又忌石普成功,总兵派遣蒙古骑兵一千人,冲到石普军前面,想抢到先进城的功劳。而贼兵拼死守卫,蒙古军惧怕,即奔驰而回,石普阻止不住,于是被贼兵所蹂躏践踏,大多坠落水中。,普军乱,贼乘之。普勒余兵,血战良久,仗剑大呼曰:“大丈夫当为国死;有不进前者,斩!”奋击

6、,直入贼阵中,从者仅三十人。至日西,援绝,被创堕马,复步战数合。 石普军队军阵大乱,贼兵乘机进攻。石普招集残兵,血战很久,他拿着剑大声呼叫道:“大丈夫应当为国而死,有不前进的,斩!”奋力搏斗,一直冲入贼兵阵地,跟随的只有三十人。到太阳偏西,援兵断绝,受伤落马,又步行交战几个回合。,贼益至,贼指曰:“此必头目,不可使逸,须生致之。”普叱曰:“死贼奴,我即石都事,何云头目!”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贼众攒枪以刺普,普与从者皆力战,俱死之。 贼兵到的更多了,贼寇指着他说:“这一定是头目,不可让他跑掉,要活捉他。”石普叱骂道:“该死的贼奴,我就是石都事,说什么头目!”左肋被贼枪刺中,还握着

7、自己的枪,将贼兵砍死。贼众一齐用枪刺石普,石普和跟从的人都奋力而战,全部战死。,4 .D (“致”:得到。) 5. C (写的是石普因功受赏;写的是取得胜利的结果,并不是将略;写的是总兵所为。) 6 .C (丞相只是同意了石普请战的要求,并没有给予步兵三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 诣:拜见 B由是诸将疾普功 疾:嫉妒 C一普自将,攻北门 将:将领 D普勒余兵,血战良久 勒:招集 1.C项“将”:率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组是 (3分) A普以将略称 以普从行 B而汝中柏者方用事 而援军望之,按不进 C为天下忠义倡

8、 遂为贼所蹂践 D遇贼与战 普与从者皆力战,俱死之 2.B A介词,凭借连词,表顺承关系; B连词,表转折关系; C介词,替表被动; D介词,跟连词,和。,7.(1)认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用(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讲给)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2)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3)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

9、绕黑山。,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玉门关的简称。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翻译: 去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白雪还在遥远的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鉴赏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

10、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

11、是又有三、四句之作。,三句写时节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

12、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8请简述句中动词“归”或“绕”的好处。并描述本诗末两句所描写的景象。(5分) 由这个“归”字,即可知征人无还乡之期。“青冢”在这里似也有一种象征意味:难道说我们这些征人也如王昭君一样,将长留塞外么?“绕”是绕来绕去,不同于单线征程,

13、走过不再回头。这个字,同前面的“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的重复,单调感一脉相承。诗的前半写征戊无止期,后半部分则写征途无尽头,结构上也恰好对称,而于字句间透着“欲归无计”的渺茫。后两句则从空间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复以“绕黑山”状征途和怨气如黄河之回转曲折。,9该诗与我们学过的咏怀古迹有异曲同工之妙,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处处弥漫着怨情。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述其理由。(6分) 9. 答:首句“岁岁金河复玉关”,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次句“朝朝马策与刀环”,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第三句“三春白雪归青冢”,怨气候酷寒;第四句“万里

14、黄河绕黑山” ,怨景色单调。,10. (每处1分,凡错、漏、添字,该处不得分) (1)畏途巉岩不可攀 (2)飞湍瀑流争喧豗 (3)独留青冢向黄昏(4)别有幽愁暗恨生 (5)呕哑嘲哳难为听 (6)沧海月明珠有泪,11(1)B (3分) C(2分) E(1分) (A“表现了她们的尖酸刻薄、仗势欺人,瞧不起贫苦百姓的性格特征。”错。B文中有“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的铺垫,正确。C分析基本正确。参看“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姊妹换衣裳的”。D插叙错。E“语言华美考究”错。),(1)下列有关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15、(2)正面描写:作者采用语言、动作对刘姥姥进行直接刻画。(2分)结合文章举例(分)侧面描写(1分):结合文章举例分析,如听到刘姥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后众人的表现。(1分),(2)作者在塑造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时,从描写的角度看,采用了那些手法?(分),(3)与前文鸳鸯、凤姐“单拿一双老年四棱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相照应。贾府就连吃饭用的筷子都如此讲究,以小见大,凸显了贾府的奢华。引出下文刘姥姥的评价,“不伏手”写出刘姥姥的农人本色。进一步引出凤姐“菜里若有毒,这银筷子下去了就试得出来”一席话,表现了贾府众人表面彬彬有礼而实际上互相猜忌、互相提防的生活环境。(每点2

16、分,答对3点得6分),(3)文段后面特意交代丫鬟们又为刘姥姥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筷子,有何作用?(6分),(4)清代点评家涂瀛在评价刘姥姥时曾说:“刘姥姥深观世务,历练人情,思之之深。出其余技作游戏法,忽而痴人说梦话,忽而嬉笑怒骂,无不会如人意。视凤姐辈真儿戏也。”你同意他的评价吗?请结合文章加以探究。(8分),(4)同意。(1分)刘姥姥是憨厚又不失睿智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她任由鸳鸯、凤姐取笑、捉弄却毫不在意,并且十分配合,可见他宽容、忠厚的一面。(2分)刘姥姥生活经验丰富,神通人情世故,道贾府来,她需要得到全府人的欢心;多年生活阅历使她能够把握别人的心理,当她被取笑,她也能逢场作戏,装疯卖傻故意显示出没见过世面,以迎合贾府人的心意。(3分)所以,表面上看是凤姐等取笑憨厚没见过世面的刘姥姥,可实际上,是刘姥姥在牵着她们的鼻子走,刘姥姥才是真正的主角。(2分)(如果不赞同,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12.D(A指有些闲人过多地仔细评论女性相貌,也比喻在细节上随便批判B神兽吉光身上的一片毛。比喻残存的艺术珍品。C只长了苗而没有开花结实。比喻人资质虽好,但尚未有所成就即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