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个人心得2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1987205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个人心得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品]个人心得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品]个人心得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品]个人心得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品]个人心得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个人心得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个人心得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个人心得2 个人自学心得体会党课学习已经结束了!这次重点发展对象的培训班给我很大启示!每位老师给我们所讲的和我们看的教育片,都让我从中学习到很多!这也算是我个人得到的一点点精华。 在老师讲话后我对大学生如何面对社会的问题继续研究了一下。 下面是我自学的感受。 从人际关系角度,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就需要大学生树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 决定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大学生建立各种各样人际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为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因此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即团结互助、平等友好、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要正确对

2、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尤其是要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竞合”意识。 同时,大学生身心要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是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要使社会成员能够实现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 决定把人民群众利益划分为根本利益、不同方面利益和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几个层面。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就不必开展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就要求大学生用合作、共赢、双赢代替“零和”游戏,代替你死我活的斗争和恶性竞争。 决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

3、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这实际上也是要求大学生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做到集体利益优先,并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和谐共存这正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顾全大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不急功近利,考虑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 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可实现共赢,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之间也可以实现共赢。 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从国际经验看,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中间阶层,成为未来

4、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在如今社会转型期,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工人(包括知识分子)、农民以及其他社会阶层的人群与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合作,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 但在一段时期内,各种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人民内部仍然存在各种矛盾,如城乡差别的矛盾,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众与弱势群体的矛盾,城镇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部分干部与群众的矛盾等等。 和谐哲学不仅有助于维护秩序和稳定,而且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几千年来封建统治的超稳定结构正是以儒家和谐哲学为基础的。 树立和谐、合作思想的大学生无疑

5、会成为未来社会和谐的基石。 2大学生的和谐精神与合作素质的现状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和谐的情况。 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忽视。 人们甚至很少提及集体主义精神,往往用协同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取而代之,实际上这几个概念是有差别的。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其他几个概念则是中性词。 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比如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脱节;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 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

6、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忽视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一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学金或入党展开不正当的竞争。 在个性全面发展方面也存在不和谐因素。 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导致学生身心未能全面发展,甚至出现畸形发展。 各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比较突出。 社会更重视团队精神,高等学校更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xx年7月29日播出的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节目有一场企业家与大学校长的对话。 时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李开复博士更看重求职人员的人品和团队精神,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陈章良教授则更看重学生的创新、

7、执著、自信等素质。 他们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反映了大学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的需要存在着一定距离。 一方面,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几乎很少开设专门的团队训练课,另一方面,社会又需要具有团队精神的人。 国外的大公司对新录用的员工往往要进行团队精神的训练。 大学生素质中进取精神等占优势,而合作精神等不足。 2000年,武汉大学曾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题对当代大学生质量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大学生具有相对优势(65分以上)的是“爱国热情”、“进取精神”、“专业水平”、“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等等,大学生相对不足(60-65分)的是“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而

8、“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绝对不足(60分以下)。 用人单位最看好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占91%),而“合作素质”、“政治素质”、“身体健康”、“吃苦耐劳”和“心理素质”依次为用人单位看重(俞俭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武汉大学调查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0年9月19日,第5版)。 其中合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敬业精神实际上均可归结为合作。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的合作;敬业精神意味着对自己工作所在集体的认同,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投入和执著。 心理素质则体现了个人身心内在的和谐程度。 3大学生合作素质、和谐精神欠缺的原因分析“窝里斗”思想和近代斗争哲学泛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民族精神这样的精

9、华,又有其糟粕,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心计之争、勾心斗角、“窝里斗”等等。 长期以来中国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的分散倾向也不利于合作、团队精神的形成。 近代以来革命斗争哲学更强化了这种斗争意识。 这种“斗争哲学”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但1957年后被泛化了,形成斗争思维的惯性,一味讲究对立面的斗争,排斥了和谐、合作。 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带来的影响。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从西方传入的个人主义思潮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观点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造成很大冲击。 从而造成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缺失。 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各种运

10、行机制包括竞争机制不健全造成过分强调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出现了追逐个人价值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消极现象。 加上各种改革必然涉及到各种利益调整和利益冲突,使得以共同利益为前提的合作很难建立起来。 家庭、学校以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的导向片面强化竞争精神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曾面临一系列竞争。 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 好学校好专业就意味着好职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 残酷的升学竞争、未来预期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xx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首次

11、突破百万。 竞争精神被强化的同时,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从而导致合作精神不足。 二、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精神、集体主义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对策大学生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高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 不能局限于提高合作能力本身,而应具有更开阔的视野。 除了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外,高校与大学生不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入手提高大学生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 1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哲学提高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的一面与中国传统和谐哲学的倡导。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 要和华中科技大学、清

12、华大学那样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最低要求。 将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作为大学生的指定选修课,或开设类似的人文讲座,同时要营造重视和谐精神的校园环境。 应张扬马克思主义中和谐的一面,树立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是斗争与和谐的统一。 人们往往只看到马克思主义强调斗争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和谐的一面即和平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尤其强调了和平、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面。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xx年3月1日第2版)的科学发展观则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是构建

1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 因为贯穿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就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因此大学生要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哲学。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和谐哲学。 从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社会把和谐哲学放在第一位。 和谐哲学有助于维护秩序和稳定,而且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北京大学张岱年先生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他认为“天人合一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

14、中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18页)这里实际上讲的是人与自然、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道。 人民大学张立文先生认为“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张立和合学概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9页)。 他认为“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 (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xx年版,第27页)他基于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和各文明间的冲突和五大危机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的认识,提出了21世纪人类最大的原理和最高的价值,即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等五大中心价值,并用这五大中心价值来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xx年版,第277-281页)。 和谐哲学与和谐思维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然而,强调和谐哲学并不意味着只要稳定不要改革精神,改革精神与和谐精神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 正如决定所指出的那样,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