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必修2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982719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8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中历史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中历史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中历史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中历史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必修2(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泗阳桃州中学高一备课组,第四单元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程标准: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对外开放的含义: 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一)国际方面: 1、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在经济上,

2、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的腾飞,这都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有利的国际环境。,一.国际和国内背景,(二)国内方面:,1.经过“”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步骤,1、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的创办,(1)设立,1

3、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来。”(出口特区),a.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宣布: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 b.12月10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 c.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思考: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几个地方来办特区呢?,(1)靠近国际市场。,(2)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3)交通便利。,(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5)有许

4、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概念和性质,(3)作用和影响,1.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050项,外商企业13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2.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二十多年

5、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 3.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突破口”。,30年前的深圳,7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前夕,深圳中学师生在开展“革命大批判”,在改革开放前夕,深圳中学师生在开展“革命大批判”,今日深圳,深圳高新科技园,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背景: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回京后的谈话,坚定了党中央进一步开放的决心。,(2)过程:,a.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1984年,扩大14个沿海城市对外经济活动的权限,对来投资办厂的外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

6、辟: 1985-1992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相继开放.从而使沿海开放由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影响:(请学生阅读P.60页历史纵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c.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1988-2002年) 含义: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加工出口产品。 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作用: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开

7、放区的目的是: 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龙头),(1)浦东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与繁华的上海摊、南京路仅一江之隔. 历史条件:长期积累的经济和文化基础。,(2)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进入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4月18日,李鹏同志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3)建立浦东新区的目的:,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

8、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4)取得的巨大成就,A.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B.浦东已成为基地,成为增长点,成为重点和标志。,当年浦东沿岸,今天浦东醉人的夜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

9、对外开放的步骤和特点,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思考:,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

10、哪些区别呢?,今天的开放是平等互利为原则;旧中国的开放是不平等的。,当今开放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在旧中国是被迫开放。,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被动开放。,背景不同:,基础不同:,原则不同:,当今是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当今对外开放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旧中国则是成为列强经济掠夺的场地。,结果不同:,当今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沦为、半殖民化,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11、C.学习发达国家经营管理方法 D.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A,三.基础过关与能力提升,2.以下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是 A.海南省 B.深圳 C.上海 D.长江三角洲,D,3.对外开放形成的新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城市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江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特区内地沿江沿边开放区,B,4.(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4)(1分)“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

12、.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解析:B。注意歌曲中的关键词“1992年”、“春天”,很显然题干所指示邓小平南方谈话。,5.(2008宁夏,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解析:B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城市定为经济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使这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6.(08.4江苏苏北四市一模卷22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英

13、王乔治三世于1787年任命马戛尔尼率团访华,要求中国扩大通商,优待英国,并允许英国派使臣访华。因此,还准备提出六项具体的要求,即一、英船到浙江、天津等处停泊;二、在京设立商行;三、将舟山附近小岛一处给英商停歇和储存货物;四、在广州附近拨一地方给英国居住,或准许澳门居住之英商出入自备;五、英国自广州下澳门,由内河行走,货物不上税或少上税;六、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 京华续录(乾隆朝)卷四十七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是什么?(1分)这一目的的实现是通过怎样的方式?(1分)据南京条约内容,说明马氏“要求”得以实现的表现。(3分),扩大通商。(1分)发动鸦片战争,强迫签

14、订不平等条约;(1分)协定关税;开放沿海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3分),材料二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月24日) (2)据材料二概括特区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4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使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凡答培养人才,获得知识;扩大对外影响可酌情给分)。(4分),材料三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

15、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年1月28日),(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 (3分),标志:浦东的开发与开放(1分)。进一步发展上海和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2分),(4)综合上述材料,就闭关、开放与国家富强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只有实行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经济中去,才能实现国家富强。(2分)(考生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请思考? 井冈山道路与深圳道路分别是怎样开辟的?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