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第5讲大气的组成和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979634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8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第5讲大气的组成和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优化方案】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第5讲大气的组成和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优化方案】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第5讲大气的组成和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优化方案】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第5讲大气的组成和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优化方案】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第5讲大气的组成和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第5讲大气的组成和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第5讲大气的组成和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讲大气的组成和 垂直分层、大气的热力状况与气温,考能联动提升,考向真题探究,考题优化演练,第5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热力状况与气温,考基自主落实,考基自主落实,一、大气的组成,99%,生命活动,光合,保温,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成云致雨,大气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活动会改变大气的成分和含量,导致二氧化碳、氟氯烃含量增加,臭氧总量减少,这种变化直接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影响人类的生存,对社会经济具有潜在的重大威胁。,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_、密度和_。,温度,大气运动状况,2具体划分,递减,增高,对流,平流,高空 飞行,无线 电短波通信,(1)对流层的厚

2、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低纬厚,高纬薄;夏季厚,冬季薄。一般低纬可达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仅89千米。 (2)水汽、固体杂质几乎全部在对流层,因此天气现象只发生在该层。,三、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_。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_。 对能量最强的_吸收得很少。,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2)反射:无选择性。_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反射作用明显。 (3)散射:有选择性。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辐射方向,_中波长较短的_、_色光最易被散射。 2大气的温室效应 (1)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_。 (2)大气温室效应:大

3、气把_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_还给地面。,云层,可见光,蓝,紫,地面,太阳,大气逆辐射,(3)影响:减小了_,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四、全球的热量平衡 1表现: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_的热量和_的热量是相等的。 2现状:人类活动使大气中_等气体增多,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_。,气温日较差,收入,支出,二氧化碳,气候变暖,五、全球气温时空变化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_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_。,14时,日出前后,(2)气温的年变化,7,1,2,8,2.气温水平分布:受太阳辐射影响,全球气温从低纬向高纬地区_

4、。,递减,考能联动提升,1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大气对流运动越强烈。,2逆温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就是逆温现象。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的温度低于0.6,也属逆温现象。,一是辐射逆温,这是最为常见的类型,是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而形成,常出现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日出前,形成和消失过程如下图所示:,二是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愈近地表,降

5、温愈快,于是产生逆温现象。 三是锋面逆温。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显著,由于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而冷空气位于锋面之下,也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 3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2)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3)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空气对流运动受阻,飞机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

6、度,使飞行更加安全。,学以致用 1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1)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台风过境晴朗无云的夜晚冷空气南下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锋过境连续阴雨 A B C D,(3)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A山地 B谷地 C平原 D丘陵 解析:根据图像中甲、乙、丙、丁四图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判断该图表示逆温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甲图气温是随海拔上升而不断递减,因,此可以判断乙、丙、丁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对流运动;乙图从近地面开始出

7、现逆温,丙图逆温层进一步上升,丁图逆温从近地面开始渐渐地消失,这种逆温层的出现可能与地形、辐射、平流、锋面等原因有关;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演变易发生在谷地。 答案:(1)A(2)C(3)B,大气的热力作用表现为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受大气的选择性吸收和大气逆辐射等因素影响。具体分析如下:,由图可知,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简化认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学以致用 2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和较小B和较小 C和较小 D和较小 (2)与青藏高

8、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小大 B大小 C小大 D大小,解析: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而空气稀薄,所以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大气保温作用差(即大气逆辐射差),导致气温较低;但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作物的光合作用条件好,利于作物有机质的积累和品质的提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差,夜晚温度低,作物呼吸作用小,有机质消耗得少,更利于产量的提高。 答案:(1)B(2)B,1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在对流层中,正常情况下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在平流层中,整体上,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2气温水平空间分布规律,注意:全球气温

9、最低和最高的极端值均出现在大陆上。7月世界最热的地方位于北纬2030的大陆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1月北半球寒冷中心位于西伯利亚。世界极端最低温值出现在南极大陆上。,图解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气温的分布受纬度、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分布因此也存在差异,具体图文分析如下(注:m、n为纬度,mn,t1t2t3t4):,学以致用 3读我国部分地区的等温线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A、图B等温线分布图反映的季节分别是() A春季夏季B夏季秋季 C秋季春季 D冬季夏季 (2)图A中等温线大致呈_走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东部地区等温线发生弯曲,主要受_影响。

10、(3)图B中等温线中部密集,主要影响因素是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根据图中轮廓及纬度判断,图A为我国南方地区,图B为我国西北地区。第(1)题,从数值上看,A图回归线附近气温较低,为冬季;B图40N附近气温较高,为夏季。第(2)题,从整体上看,图A中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说明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东部地区等温线向东北延伸,是受海洋影响造成的。第(3)题,图B等温线中部密集区是天山位置,受地形影响,等温线密集。 答案:(1)D(2)东西纬度(太阳辐射)海洋(3)地形(天山),考向真题探究,分析近三年来非课改地区的高考题可知,高考中针对本讲的命题有以下特点: 1.从考查内

11、容来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热力状况、逆温、气温的日变化、对流层大气运动、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及其原因等是常考点,如2010年全国文综。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气温垂直变化规律、不同大气层空气运动特点等是近三年高考命题的盲点。,2常见的命题角度有:结合等温线图考查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原因、以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以臭氧总量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气温的垂直变化曲线为背景考查逆温的含义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问题背景往往贴近生活,起点较低,但综合性较强。,3对能力考查比较明显,通过提供曲线图(如气温曲线图、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12、臭氧总量变化曲线图、气温垂直变化曲线图等),综合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热力状况和保温效应,注重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10年全国文综。结合景观图判读是本讲考查的另一重点。,考向一等温线判读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B12 C16 D18 (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

13、化平缓,(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 【命题立意】本题组重点考查等温线图的判读和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对读图能力要求较高。本题组难度中等。,【思路点拨】第(1)题,据图可以看出,该图所示区域最高温度是9日15时左右,即21闭合曲线内,最低温度在9日的5时前后,即7等温线以下,等温差为2,由此可推知其最大温差应大于14而小于18。 第(2)题,图中9日(晴)的白天(约9时18时)等温线较8日(多云)的白天等温线密集,气温变化梯度大,说明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第(3)题,从图中看出,8日22时市中心与郊区的温差最大,

14、形成的气压差也最大,市中心与郊区的热力环流最强。 【标准答案】(1)C(2)B(3)B,(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1)该月平均气温,图中地高于附近地区的原 因是() A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 D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2)有关图示地区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日较差地比地小 B气温年较差地比地大 C该月等温线图上,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 D该月等温线图上,地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命题立意】该题组以沿36

15、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为背景,表面上考查等温线的判读,实际上考查的是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图中经度可知,图示地区应该是美国中部东西方向的气温分布图。图中地位于美国西部高原的山间盆地中,因为地势低,气温高,加上地形的阻挡,受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小,晴天多,日照强,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气温高于两边的山地。,第(2)题,根据经纬度可知,地在阿巴拉契亚山地,地在中部平原,同纬度的山地应该比平原的气温日较差小;地为落基山脉的山顶部分,海拔高,地位于内陆平原,山顶部分比同纬度平原气温年较差小;地和地的气温均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而出现差异;北半球海拔低的地方,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拔高的地方等温线向南凸出。 【标准答案】(1)D(2)A,考向二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根据材料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命题立意】该题以某区域地形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为背景,表面上是考查湖泊对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影响,实质上是考查地形、纬度位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