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课件(提升)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979145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PTX 页数:12 大小:52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课件(提升)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课件(提升)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课件(提升)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课件(提升)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课件(提升)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课件(提升)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课件(提升)新人教版必修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重难点精讲】,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的控制减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为加强。 (3)直接原因:新中国历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而第三世界国家在第26届联大上支持中国。 (4)历史原因: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资格本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替。 二、对中美关系的理解认识 1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1)美

2、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有改善关系的愿望。 (2)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国要想解决台湾问题,也需改善中美关系。 (3)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中美关系的影响 (1)对中国 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便利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有利于构建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对世界 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实现各国共同繁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

3、和平与发展。 3认识 (1)从总体上看,中美关系是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双方都各自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以比较务实、比较稳健的方式来处理彼此的关系。但在军事交往、高科技交往、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以及台湾问题等一些重要问题上,双方有很大的分歧。这体现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双方力量对比的新变化,反映了在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的“新时代”,大国相互竞争与依存加强的趋势。 (2)应全面、辩证与冷静地看待中美关系,中美之间仍然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与长远挑战,需要不断增进战略互信与互利合作,妥善应对与有效管理各种挑战,推动中美关系“可持续发展”。,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重难点精讲】,三、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

4、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结盟,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认为,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彼此的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中国从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反对别国把它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国及其他国家。 3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认为,新秩序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应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原

5、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4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 5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重难点精讲】,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重难点精讲】,【知识拓展】 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打开了中国与美、日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

6、展,符合中、美、日三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易错易混】 1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替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资格,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 2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不是1972年,而是197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

7、中国的政策。 3中美关系的缓和不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 史料主题1: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突破 【史料一】1972年,美国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要多。” 【史料二】美国三代国务卿绕不开的中国话题。 史证:史料一表面上说双边人员往来几乎断绝,实质上反映了双边关系处于敌对隔绝状态,主要原因是当时双方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存在矛盾与冲突。史料二美国三代国务卿对中国的不同立场表明国家

8、和民族利益、国内国际形势是制约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重难点精讲】,史料主题2: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史料】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 史证:史料表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不结盟是我国新时期的主要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其主要目的。,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重难点精讲】,2、史料研习与应用 21:史料主题: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9、 材料一考虑到第二十五届联大的表决情况,尼克松政府知道已很难再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因而伙同日本佐藤政府向第二十六届联大不但再一次提出“重要问题”案,而且炮制所谓“双重代表权”方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入联合国,但也“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十月二十五日,第二十六届联大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15票弃权否决了所谓“重要问题”。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在大家的欢笑声中,主席拿起联大对阿尔巴尼亚等国提案表决情况,一面看,一面说:“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葡萄牙也当了红卫兵。欧洲国家当中,只有马耳他投反对票,希腊、卢

10、森堡和弗朗哥的西班牙投弃权票。除了这4国,统统投赞成票。投赞成票的,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建交,这次居然有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131个会员国,赞成票一共76张,17票弃权,反对票只有35张。那么多国家欢迎我们,再不派代表团,那就没有道理了。”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重难点精讲】,23:史料应用 (1)材料一中“双重代表权”的实质是什么? (2)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要用“恢复”?,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重难点精讲】,答案:(1)美国政府伙同日本政府搞“”。 (2)中国是二战

11、后成立的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重难点精讲】,【解题技巧指导】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符合新高考“三新”的考查理念的主要题型之一。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扩展和延伸,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点,在新高考中颇受青睐。这类题目主要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2)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的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重难点精讲】,技巧体验:,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重难点精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