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971475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2 作者: 日期: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水利作为农业生产的命脉,担负着保障防洪安全,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职责。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成为新时期水利服务于“三农”的首要任务。 一、高安的基本情况 高安位于赣西偏西北,锦河流域下流,总面积2439.3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中间舒缓平坦,成马鞍形。高安属于中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多年平均降雨量1587

2、.6毫米,因受季风影响,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季节和地域之间分布不均匀。四至七月降雨集中,暴雨多,洪涝灾害频繁;七至九月则高温少雨,经常出现伏秋旱,自有记录以来,高安共发生洪涝旱灾85次,平均6-7年有一次大的水旱灾害,一般性水旱灾害几乎连年不断。高安的水利事业就是在防御水旱灾害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建国以来,经过五十多个春秋的不断探索、开拓、完善、发展、提高,从兴建工程到续建配套、除险加固、挖潜管理,由孤立的、分散的、零星的整治到一个乡,一个灌区,一个流域的规模治理,到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000多座。其中: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48座,小二型水库264座,山

3、塘1006座,10万亩以上引水工程1座,万亩及万亩以下引水工程340座,机电灌溉设施55139千瓦;修筑加固防洪圩堤56条,总长256.37公里,建排涝涵闸192座;电力排涝站15座;挖山洪导托65条,长271公里,治理旧溪、港19条,建设园田化30多万亩。初步形成了以蓄水为龙头,大、中型工程为骨干,小型工程为基础,蓄、引、提相结合,防洪、灌溉、排涝、灭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经营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 全市各类蓄水工程总库容58694.5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8。07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的67%,全市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8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76万亩。 二、高安农业抗灾减灾存在的

4、问题 高安的水利工程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为高安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高安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还比较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几个方面: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高安雨水丰沛,但由于人口增长子和经济发展迅速,对水的需求呈绝对增加趋势,尤其是水工程的供水能力相对不足,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遇枯水年份,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实质而言,旱灾的突出问题是工程性缺水。同时农村群众水忧患意识普遍不强,节水意识淡薄,水的利用率不高,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2、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效益衰减。建国以

5、来,高安兴建了大量的蓄、引、提等灌溉工程,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抗灾减灾能力,但大部分工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标准低,建设质量较差,且多属于“三边”工程。加上长期以来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缺乏良性运行机制,导致许多工程老化失修,配套设施跟不上,效益日趋衰减。突出表现在:一是病险水库多,蓄水能力减弱,严重制约水库的防洪灌溉效益发挥;二是各类灌区设施老化,水资源大量浪费,尤其是末级渠系老化、渗漏、淤塞严重,导致输水能力低下;三是田间工程缺乏资金投入建设与改造,导致配水能力低下,远远达不到设计灌溉效益;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市大中小型灌区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有的甚至更低。3、水利

6、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保障机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工程是公益性极强的农业抗旱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财务收益率低、社会筹资难等特点。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农业灌溉工程往往是吃老本,拼消耗,难以适应农业抗旱的要求,严重制约着农业抗旱能力的提高。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两工”全面取消后,农村“一事一议”投入水利工程建设难以得到有效组织,许多小型抗旱设施得不到正常的维护。三、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的实践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好、维护好、发

7、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水利设施建设,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努力提高水利工程的综合保障能力。1、 大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自2000年高安第一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上游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以来,至2007年底,高安已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29座,累计完成投资7656万元,改善灌溉面积41万亩,新增灌溉面积4.5万亩。这些工程的实施,增强了水库的蓄水能力,为抗旱保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快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的改造力度。2005年开始的锦北灌区续建配套

8、与节水改造工程,经过3年多的建设,新增输水能力6307万立方米,节约用水552万立方米,不仅解决了许多“卡脖子”地段,还提高了灌溉渠系水的利用率,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提高到0.65.二是加大末级渠系改造力度。近几年来,高安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方式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进行末级渠系整治。共整治末级渠系380多公里,投入资金600多万元,解决了末级渠系灌溉用水的“瓶颈”。2005年开始,高安实施的省级以上小农水补助资金项目灌溉渠道改造工程,改造灌溉21公里,受益农户25000人,完成投资810多万元,新增供水能力200多万立方米,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8700亩,改善灌溉面积35000万亩。

9、三是建设高标准园田化,提高田间工程灌溉水利用率。高安园田化建设由来以久,继推出兰坊坑上园田化、龙潭、杨圩园田化建设后,1997年在三二0国道沿线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园田化上万亩。近两年,高安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实施“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园化工3万亩,投入资金4500多万,实现农田作物区域化,排灌自流化,耕作机械化,种田科技化,既增加了收入又节约了水源。 4、多方筹资,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是保障。2005年以来,面对农业税和取消“两工”的影响,我市不等不靠,紧紧扭住投入这个“牛鼻子”,积极研究和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投入机制,走出了一条政府投资

10、、整合专资、社会筹资相结合的多元投资兴水利的新路子。一是政府大幅增加财政投入。高安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发展,秉着“农业要发展,水利要先行”思路,市财政每年在压缩其他支出的情况下,对水利建设的投入逐年在增加,在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少于100万元基础上,2006年专项安排水利资金410万元,2007年又安排500多万元,2008年又安排资金600多万元,其中每年仅用于小农水改造和水源工程项目专项资金就达250万元。二是多方整合部门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论其功”原则,我市以“发展新水利,建设新农村”为主题,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整合部门涉农资金建设高标准园田化面

11、积30多万亩,且大部分园田化落实了椪柑或杨树等后续产业,综合治理产生了较大效益,平均每亩每年可增收100多元。其中大城古楼新农村还被列为全国4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之一。三是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 “政府操办、推磨转圈、先后受益”的做法,是高安大兴水利的一大创举。如今被“县指导、乡组织、村实施、民理财”的议事模式所代替。近年来,我市农民群众在“一事一议”办水利中,农民自主投工投劳年平均达180万个工作日,筹资达600多万元。2007年石脑镇采取“协会全程运作,政府严格监管,群众自愿筹资”的方式,组织整治15公里长丁家导托渠,完成土方15万方,完成投资15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60万元。同时,结合

12、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积极运作水库经营权公开拍卖,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如大城、杨圩镇通过运作水库经营权拍卖,筹集水利建设资金380多万元,全部用于水利建设,真正做到“取之于水,用之于水”。5、 加强生态水利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高安共有水土流失面积95.43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6%,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27.06万亩,中度水土流失面积43.97万亩,强度水土流失面积21.16万亩,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1.14万亩,剧烈强度水土流失面积0.10万亩。到目前,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265万亩,其中坡改梯面积7.845万亩,水土保持林面积40.35万亩,沟坝地面积4.305万亩,小

13、流域治理面积28.245万亩,其它措施面积012万亩。极大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6、 深化小农水改革,有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以来,针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机制不活、效益衰减,无人管理、吃大锅水的现象,高安市创新工程经营管理体制,着力解决水利工程建有所依、管有所靠的问题,2007年,选择在杨圩镇梨塘村,在全省率先实施以“三有四权”(即有产权证、有社团登记证、有管护合同,明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为主要内容的小农水改革试点工作,实行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管、用相结合,发挥其最大效益,取得很大成功,得到了省水利厅充分肯定。2008年

14、,围绕“小农水改革三年到位:2007年试点,2008年完成一半,2009年全面完成”的目标,按照“三有四权”的思路,在去年杨圩梨塘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全面铺开小农水改革工作。实现渠系发证率达到90%以上,各方签订合同率达到90%以上,库容在10万方以下的山塘和拦陂建闸灌、引、提工程发证率达到90%以上,农村集中饮水工程发证率达到100%,按要求组建协会达到100%。小农水改革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改革平稳推进,进展顺利。全市已组建农民用水协会150个,管理灌溉面积60余万亩,今年底可望完成60%以上的改革任务。随着小农水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高安的水利事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必将促进高安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