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再评语文“课标”的缺陷——“课标”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无序性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966472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再评语文“课标”的缺陷——“课标”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无序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再评语文“课标”的缺陷——“课标”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无序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再评语文“课标”的缺陷——“课标”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无序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再评语文“课标”的缺陷——“课标”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无序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再评语文“课标”的缺陷——“课标”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无序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再评语文“课标”的缺陷——“课标”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无序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再评语文“课标”的缺陷——“课标”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无序性(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再评语文“课标”的缺陷 “课标”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无序性 作者: 日期:再评语文“课标”的缺陷“课标”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无序性 在2005年第6期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我发表了评语文“课标”的缺陷一文,因篇幅所限有很多话远没有说完。文章发表后,许多老师发表意见,一方面支持我的批评,另一方面表示惋惜,认为错过“课标”讨论的时机,现在木已成舟,颇有些无可奈何之感。我以为这种情绪是不对的。现在批评新“课标”正是好时机。因为我不是对抗“课标”,不是抵制“课标”。目前“课标”由试点开始转向更大面积推广的时候,我呼吁语文界要能够以理性的头脑、批判的眼光去解读“课标”,去实践“课标”,而不是唯

2、“课标”是从,把它当成“圣经”。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课标”,才能以“课标”的推行为契机,把语文改革深入、正确地开展起来。前边的批评文章是从“课标”整体存在的问题作宏观的剖析,本文将从具体的问题书面“表达”有关部分作系统的批评。在2005年第6期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我发表了评语文“课标”的缺陷一文,因篇幅所限有很多话远没有说完。文章发表后,许多老师发表意见,一方面支持我的批评,另一方面表示惋惜,认为错过“课标”讨论的时机,现在木已成舟,颇有些无可奈何之感。我以为这种情绪是不对的。现在批评新“课标”正是好时机。因为我不是对抗“课标”,不是抵制“课标”。目前“课标”由试点开始转向更大面积推广的时候,

3、我呼吁语文界要能够以理性的头脑、批判的眼光去解读“课标”,去实践“课标”,而不是唯“课标”是从,把它当成“圣经”。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课标”,才能以“课标”的推行为契机,把语文改革深入、正确地开展起来。前边的批评文章是从“课标”整体存在的问题作宏观的剖析,本文将从具体的问题书面“表达”有关部分作系统的批评。 一、“课程目标”是模糊的 这一部分的批评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我深感困惑的是这样简单的常识问题为什么成为问题书面“表达”的“课程目标”竟然是模糊的。我作为一个大学写作课的教师,从应用文写作要求讲,一个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课程标准”文件,它在表述某课程教育目标时常用的语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

4、会”、“达到”、“具有”等等表述被教育者素质境界的字眼,一言以蔽之曰“能”。通俗解释一下,即被教育者经过特定的教育之后,他们在这方面“能”干什么,或者其素质“能”达到什么水平。一个“能”字明确地标志着某一方面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表述语言应该是这样的,而非别的什么。然而以这样的写作要求看“课标”,真的让人很失望,它损害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形象,也显示出我们语文界无论理性认识亦或是写作实践能力,两种素质都很差。请看具体的表述: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课标”第9页)第一条便出了问题,“学会”用语不当。你前边不是说“会”字是一个标准词吗?怎么这时你又说不对呢?“学会”与“会”不同,在这里应该去

5、掉“学”字。该条“目标”应该这样说学生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语意明确,较“学会”有很大不同。此外,“学会”从语感方面体会,显然是从“要求”学生如何如何角度而言,这样便忽略了教师的作用和职责。从教者讲,首先应该是“教”学生并且使之“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而非仅仅“组织”或“引导”,因为这里面还有许多原理学生不懂。在经过“教”之后,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组织”或“引导”的情况,他们“能”独立地在实践中体验,“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这样就包含了“教”与“学”双方的努力。所以,我主张去掉那个“学”字。一字之差,内涵大不相同。2“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课标”第9页)这一条的“表达”不合“课程目标”设

6、定要求,不是明确的能力素质目标陈述。它应该这样说在书面表达中能够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要”观点明确与“能”明确地表达观点,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是写作行为要求,后者才是教之后学生应有能力即课程“目标”要求。3“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课标”第9页)这也不是“课程目标”要求,在写作教学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接触面中,学生积累不了多少写作素材。“在生活和学习中”,本身已经超越了“写作教学”的范畴。如果要把上边那些条目潜在的道理作为“课程目标”的内容表述出来,应该这样说通过写作教学,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认识积累素材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初步养成积累

7、素材的习惯,掌握搜集素材的途径和方法,有一定的发现能力,即洞识某些素材的敏感意义。我的这些修改文字是依据原“课标”内容写的,这才是“课程目标”的表述话语,原“课标”那些东西只不过是在空洞地讲述写作常识而已。4“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课标”第9页)“进一步提高”条款中,“进一步”是相对于“初中”而说的,这是不言而自明的问题。因为这是高中“课标”嘛!不仅不需要说,而且这个“进一步”也没有说明高中应该达到一个什么境界。比如此条之后的第6条中说:“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就比较明确,这就是一个“目标”表述。虽然“记叙、说明、

8、议论、描写、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不能用具体的量化数字表示,但可以用相应文体文章最基本的写作要求作目标。如“议论文”可作如下表述能够就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撰写议论文以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或感想,并把它作为自己参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生存方式;掌握议论文本的基本体式要求,做到观点较为明确,说理较为清楚、严密,论据较为充实;同时,亦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富有启发思维意义的论证方法(如证伪法、反事实假设论证法等等),使文章对读者有较好的影响力。这就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学写议论文之后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其他文体,依此为准,作相应概述。虽然,这仍有笼统之嫌,但较“进一步”要明确得多了。尤其是我强调要较为熟练地运用富有启发

9、思维意义的论证方法,目的就是突破中学生滥用“引证法”、“例证法”的论证现状,把论证能力提高一步。前边所说“进一步”的内涵应该通过这种明确的“目标”话语来“表达”。后文“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这方面的内涵,在分别说明学生各类文章撰写能力后,就无需再提。因为它已包融在相应文体文章的表述过程中。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都不是孤立的某一种表达能力所成就的,而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此外,“努力学习”表述的重点是一种学习态度,不是要达到的“目标”。从上述我的分析以及我的修改文字与原“课标”相关文字的比较中,读者自然可以看出,原“课标”关于书面“表达”的“课程目标”是不成文的,不具有“标准”的意义。况且共计

10、6则条目,就有4则问题多多,“课标”没文化、没教育之陋相表露无遗,草拟者有负国之托民之望也。这一部分的批评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我深感困惑的是这样简单的常识问题为什么成为问题书面“表达”的“课程目标”竟然是模糊的。我作为一个大学写作课的教师,从应用文写作要求讲,一个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课程标准”文件,它在表述某课程教育目标时常用的语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会”、“达到”、“具有”等等表述被教育者素质境界的字眼,一言以蔽之曰“能”。通俗解释一下,即被教育者经过特定的教育之后,他们在这方面“能”干什么,或者其素质“能”达到什么水平。一个“能”字明确地标志着某一方面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表述语言

11、应该是这样的,而非别的什么。然而以这样的写作要求看“课标”,真的让人很失望,它损害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形象,也显示出我们语文界无论理性认识亦或是写作实践能力,两种素质都很差。请看具体的表述: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课标”第9页)第一条便出了问题,“学会”用语不当。你前边不是说“会”字是一个标准词吗?怎么这时你又说不对呢?“学会”与“会”不同,在这里应该去掉“学”字。该条“目标”应该这样说学生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语意明确,较“学会”有很大不同。此外,“学会”从语感方面体会,显然是从“要求”学生如何如何角度而言,这样便忽略了教师的作用和职责。从教者讲,首先应该是“教”学生并且使之“会”多角度地观

12、察生活而非仅仅“组织”或“引导”,因为这里面还有许多原理学生不懂。在经过“教”之后,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组织”或“引导”的情况,他们“能”独立地在实践中体验,“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这样就包含了“教”与“学”双方的努力。所以,我主张去掉那个“学”字。一字之差,内涵大不相同。2“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课标”第9页)这一条的“表达”不合“课程目标”设定要求,不是明确的能力素质目标陈述。它应该这样说在书面表达中能够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要”观点明确与“能”明确地表达观点,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是写作行为要求,后者才是教之后学生应有能力即课程“目标”要求。3“在生活和学习中

13、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课标”第9页)这也不是“课程目标”要求,在写作教学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接触面中,学生积累不了多少写作素材。“在生活和学习中”,本身已经超越了“写作教学”的范畴。如果要把上边那些条目潜在的道理作为“课程目标”的内容表述出来,应该这样说通过写作教学,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认识积累素材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初步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掌握搜集素材的途径和方法,有一定的发现能力,即洞识某些素材的敏感意义。我的这些修改文字是依据原“课标”内容写的,这才是“课程目标”的表述话语,原“课标”那些东西只不过是在空洞地讲述写作常识而已。4“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

14、、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课标”第9页)“进一步提高”条款中,“进一步”是相对于“初中”而说的,这是不言而自明的问题。因为这是高中“课标”嘛!不仅不需要说,而且这个“进一步”也没有说明高中应该达到一个什么境界。比如此条之后的第6条中说:“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就比较明确,这就是一个“目标”表述。虽然“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不能用具体的量化数字表示,但可以用相应文体文章最基本的写作要求作目标。如“议论文”可作如下表述能够就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撰写议论文以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或感想,并把它作为自己参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生存方式;掌握议论

15、文本的基本体式要求,做到观点较为明确,说理较为清楚、严密,论据较为充实;同时,亦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富有启发思维意义的论证方法(如证伪法、反事实假设论证法等等),使文章对读者有较好的影响力。这就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学写议论文之后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其他文体,依此为准,作相应概述。虽然,这仍有笼统之嫌,但较“进一步”要明确得多了。尤其是我强调要较为熟练地运用富有启发思维意义的论证方法,目的就是突破中学生滥用“引证法”、“例证法”的论证现状,把论证能力提高一步。前边所说“进一步”的内涵应该通过这种明确的“目标”话语来“表达”。后文“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这方面的内涵,在分别说明学生各类文章撰写能力后,就无需再提。因为它已包融在相应文体文章的表述过程中。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都不是孤立的某一种表达能力所成就的,而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此外,“努力学习”表述的重点是一种学习态度,不是要达到的“目标”。从上述我的分析以及我的修改文字与原“课标”相关文字的比较中,读者自然可以看出,原“课标”关于书面“表达”的“课程目标”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