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0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训练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965596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0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0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0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0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0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0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0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训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0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训练1.(2015年9月浙江选考调研)有学者对理学的某一观点评论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这一观点是()A.“心即理也” 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 D.“孔颜之乐”解析材料强调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故选B项。答案B2.(2016年9月绍兴适应性考试)钱穆先生在评价朱熹时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2、。”下列属于朱熹主张的有()“格物致知”“心即理也”“正君心”“立纲纪”A. B. C. D.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排除。答案C3.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续十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解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与儒家传统“五经”并称“四书五经”,成为后世科举的主要依据。答案C4.(2016年9月嘉兴教学测试)朱熹主张“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并强调“物格知至”,可与圣人比肩。王守仁认为: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A.朱熹和王守仁对

3、古代圣人的态度相左B.王守仁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体系的补充C.朱熹和王守仁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高度D.朱熹重“物格”王守仁重“求心”都忽视“知行合一”解析王守仁认为天理就是本心,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根本,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项正确。答案C5.(2016湖州高一期末)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提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下列最有可能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 B.朱熹C.王守仁 D.王夫之解析“本吾一体”“不虑而知”等信息可判断为心学代表人物王守仁。故选C项。答案C6.(2016嘉兴高一期末)有位思想家,世称梨洲先生,他认为学校是“公其

4、是非”的所在。这位思想家是()A.朱熹 B.黄宗羲C.王夫之 D.顾炎武解析“梨洲先生”指黄宗羲。故选B项。答案B7.(2016绍兴高二期末)顾炎武在郡县论九篇中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进行比较,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近代西方创立的政治制度哪一个最接近顾炎武的设想()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C.联邦制 D.议会内阁制解析“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体现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之意,故选C项。答案C8.(2016年8月温州选考模拟)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可见,该思想家强调()A.埋首

5、书册 B.格物致知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强调知与行不可分离,C项正确。答案C9.(加试)下列反映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史实是()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B.封建帝王重视儒家,开始建立太学,传授儒家思想C.儒学失去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D.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的体系解析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A项正确;B项是汉代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失去”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反映的是宋明理学,不符合题意。答案A10.(2016年9月嘉兴教学测试)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

6、,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明他()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析根据材料“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得出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答案A11.(加试)(2016浙江绿色评价联盟高二联考)学者魏斐德在研究中国某一时期思想史时指出:“他们通过割断超越的宇宙中的等级与现世政治体制之间的联系,使帝国的统治失去了神圣的光彩,并将经典中主张的那种古代的封建重新调整,以此代替传统的统治四方的中央权威。”这里的“某一时期”和“他们”最有可能是指()A.先秦的儒学家 B.明

7、清之际的思想家C.晚清的维新派 D.民初的新文化运动者解析“将经典中主张的那种古代的封建重新调整”信息,结合所学明清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使传统儒学焕发生机的知识,可知他们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故选B项。答案B12.(加试)葛荣晋在宋明理学与近代新学之间的桥梁明清实学中指出:“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是儒学发展到明清之际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文中的“实学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深入批判了封建制度提出了“经世致用”主张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 B.C. 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实学思潮”是指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他们批判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8、,而不是封建制度,错误。答案D13.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四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解析本题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

9、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解答本题要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答案(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

10、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14.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有: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黄宗羲(16101695),号梨洲,浙江余姚人,其主要代表作为明夷待访录。他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就是说君主原本只是天下人的公仆,本应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但后来君主却把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私利享受。因此,黄宗羲明确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即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黄宗羲抨击君主

11、专制制度,倡导民主思想,为中国近代反封建专制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请回答:上述材料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说明:多摘录或少摘录都要扣分)解析本题属于史学方法题,在理解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的含义基础上摘录材料即可。答案史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史料解释:君主原本只是天下人的公仆,本应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但后来君主却把天下当作自已的私产私利享受。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历史评价: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民主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