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965222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篇 作者: 日期: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一、课外小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好奇心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可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科的新鲜感以及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物现象。例如,在夏天,没有放在冰箱里的剩饭第二天就会发馊,而放在冰箱里的剩饭不会发馊,可指导学生在家里进行简单的对照实验,分析得出结论:霉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等环境因素。此类有趣的小实验能把学生引进生物知识的海洋中。“生物难学”这一畏难情绪被淡化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因为在课外小实验中得到了启示,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书本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课外小实验可以培

2、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以及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创新的实验活动。课外小实验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知识,不迷信,不墨守成规,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判断力,独立思考,大胆探求,独具匠心。并且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因此,课外小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特性与特长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学生亲自动手,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操作疑问,通过不断地检验练习,由不熟练到熟练,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课外小实验的进行不仅有

3、利于学生把握生物学常识,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融入生活中。如,在学习“植物营养繁殖”时,教师特意组织学生课外进行种植马铃薯、柳树扦插以及草莓压条栽培的实验,可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的爱好以及条件来挑选其中的一项来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在课外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且向自个的爸爸妈妈学习,向有经验的农民进行讨教,在天然的实验田当中大胆地求证课本上的知识,不断地探究生物的奇特性,既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办法,又领会到了劳作的趣味,并且深刻地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通过小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三、生物课外小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把生物课中

4、的植物生成过程等探究内容展现出来。通过生物课外小实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究性思维,在探究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反思,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快乐。例如,学生课题沙溪河畔绿化景观和安全满意度调查,就是源于媒体上竞相争论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而开设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其中有不少活动引出了一些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有的探究项目在讨论部分提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以及建议。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便可以为日后发现问题提供来源。比如,探究动物的某种行为光合作用的实验改进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模拟探究植物的运输作用等一直以来都

5、是教学活动的难点,指导学生把这类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其意义及价值将更大。在生物教育中,课外小实验的教育无疑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注重从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不断地开展实验,学生才能在探求中自己获取知识,在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系统,才能使探究性实验的教育充满活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及探究能力。四、生物课外小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得知事物具体情况、获取生物知识、发现知识疑问的源泉。许多科学史上的重要知识发现都是通过细微观察而获得的。在开展课外生物实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激起学生在观察方面的兴趣,详细教导观察的具

6、体方法,引导学生用兢兢业业的科学态度去观察,启示学生在观察当中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观察才能的进步,有赖于正确的观察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的各方面进行观察,并且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由此才可以全面地认识事物。例如,学习“种子的萌发条件”前,让每位学生在塑料杯中对玉米、黄豆、绿豆等种子进行实验培养,并随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由于实验是学生在家中各自独立进行操作,缺少教师的演示指导,一定会有不足之处甚至失利。但是由于实验比较容易操作,而且不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及

7、实验结果的对比,取长补短,重复地进行实验,绝大多数学生仍取得了成功。上课时,我让学生将在课外培养的萌发种子带至课堂展示。在学生自个培养黄豆等幼根并观察幼根和根毛的实验中,教师还应当教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幼根在不一样的生长时期的形状变动,并进行肉眼查询和放大镜查询的对比,使学生在动态改动的悉数查询中体会根的生长进程、根吸水的部位以及根尖适于吸水的特征。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用显微镜查询根毛的方位和根尖的规划,联系根尖规划挂图,了解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规划特征,然后进一步观察根的生长。观察到了表象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分析,思考表象背后蕴含的生物知识。这样,通过课外小实验,既让理论知识

8、联系了实践过程,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生物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总之,生物课外小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拓宽和延伸。它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精神。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极力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实验环境,为他们营造亲身实践、亲手操作、亲身感受与体会、自主协作与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实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科学探究的成功感与自豪感。作者:钟胜 工作单位:福建上杭县第三中学第二篇一、常规实验教学模式要到位1.要有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教师在实验

9、教学中体会到许多学生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出于“好玩”、“有趣”。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例如,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植物细胞的观察实验,大纲要求通过“练习”达到“初步学会”的目的,但学生往往只对显微镜和显微镜的观察产生好奇而忘记实验的目的,使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因此,对这些实验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操作的独立性和准确性上,教师应指导学生严格操作,在学生的操作中要提出一个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步骤的掌握,使学生初步、逐步“学会”这些实验。2.充分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生物材料往

10、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物实验需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在每学期初或每学年初,教师和实验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学校条件和当地实际,研究制订好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计划,并将每个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负责教师等项目一一列入表内,然后复制几份交给教务处和总务处等有关部门,促使其他部门的领导能协助生物教师,适时地准备好有关生物实验材料,保证生物实验能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开设。(2)适时准备好实验材料。解决生物实验材料的途径主要有3个:一是采用替代材料,如上“观察花的结构”一课时,正

11、值冬季,桃花无处可寻,教师可在春天制成桃花浸制标本和干花标本,上课时再寻替代桃花的其他鲜花,如玫瑰花等,上课时与标本一起对照观察,同样可以取得实验效果。只要我们处处留心,教材上的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合适的替代品。二是分工合作获取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有些不易采集,这就要求教师分工合作,避免因个人的时间或精力有限造成实验材料不足。三是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能获得一些有关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感性知识。(3)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观察操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

12、败的原因要尽可能地考虑得细致,尽可能地设置“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观察和解剖青蛙的实验,学生往往只对青蛙的“好玩”感兴趣而忽视必要的思考,教师在实验中要提醒学生:“青蛙的皮肤湿润而密布血管,这有什么生物学意义?”为什么青蛙心脏能有节律地跳动?”另外,不能单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避免出现学生无事可做的时间空档,以提高教学效率。(4)积极探索实验中的成败原因。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如何,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中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

1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验中能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如“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教师在实验前应对学生强调淀粉糊和唾液混合后“振荡”是关键,如果振荡不充分,在实验过程中只要稍有振荡,试管底部的淀粉就会与碘结合,试管中仍出现蓝色,从而导致实验失败。有些实验还要设法做好示范样品供学生对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教师的示范操作拍下来,上课时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从而提高实验课的质量。3.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多数初中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往往答不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结论,如果他们

14、没经过必要的训练,那么一堂课下来,教师会疲惫不堪,学生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由于初中一年级的前几节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要下大力气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要培养好实验助手和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本组的其他同学,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辅导差生。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4.正确指导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指导得法与否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1)对一些技巧较强的实验操作,不但要对学生精心指导,还要让学生反复练习。如显微镜调焦、徒手切片、盖盖玻片时不出

15、现气泡等操作,学生只有反复操练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2)善于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如在证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滴加碘酒?”“为什么要把试管放在37左右的水浴中?”“唾液为什么能使淀粉发生变化?”这些问题能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某些实验方法或步骤。如在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改用徒手剥充分泡软后的玉米粒,便可将胚与胚乳完全分离,得到完整的胚,再将胚纵切,用放大镜便可看到胚的内部结构,这样,实验效果就更好。(4)发现共性问题,应及时向全体学生作补充指导,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有错误或观察判断不正确时,要及时指导学生纠正。实验结束后教师要仔细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二、冲破传统的实验模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设计实验是教材只提出实验课题,而实验原理的运用、实验方法的采用、实验材料的选择装备、实验步骤的安排则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一种模式。传统的实验模式是根据教材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教师按部就班地独立完成实验的一种模式。为了使实验课上得更生动精彩,笔者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设计实验,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来操作控制,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著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