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13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岳麓版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964876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13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13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13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13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13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13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13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岳麓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13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岳麓版一、选择题1(2018豫北豫南)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广西巡抚沈秉堃、两广总督张鸣岐纷纷宣布独立,变成新政权的都督;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谘议局议长蒲殿俊。这种形式的“独立”(A)A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B为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C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D导致革命党人失去了主导权解析由题干可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使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A项;B项错误,虽然这些省份宣布独立,但是并不主张民主共和;C项不选,此后的帝制复辟主要是受君主专制

2、思想的影响,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革命党人没有丧失革命的主导权。2(2018安阳)在中国历史上,直至辛亥革命之后,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才第一次明确地运用一套与专制主义截然对立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去动摇专制主义的正统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B)A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历史D彻底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解析根据材料“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才第一次明确地运用一套与专制主义截然对立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去动摇专制主义的正统地位”可知,这里讲的是“立新”,而“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只是“破旧”,故A项错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属于明显的破旧之后的立新,故B

3、项正确;“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同样属于破旧而非立新,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3(2018河南八市测评)1915年,曾做过袁世凯总统府顾问的美国人古德诺,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率行共和断无善果” “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据此可知(B)A君主立宪制符合中国国情B政府为君主制制造與论C君主制有广泛的民意基础D共和制不适应于中国解析材料是袁世凯顾问古德诺对中国国情的推断,不能全面反映中国社会的真实状况,故君主立宪制符合国情不准确,故A项错误;从古德诺的身份和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的行为,可知其言论是为袁世凯称帝制造舆论准备,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德

4、诺一人之言,不能体现出君主制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中认为共和制不适合中国是由于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制造相应的舆论,不能反映出共和制不适应中国,故D项错误。4(2018青岛)民国初年,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目繁多。这表明(D)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解析材料中呈现的是不同的报刊的态度,而不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呈现北洋军阀的态度,故B项错

5、误;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的主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故D项正确。5(2018桂林、柳州)下图为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但闻人语声,该漫画描绘的是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据此可知(B)A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革命党人期盼结束封建帝制C在农村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D报刊舆论高度关注热点新闻解析根据题意,“逊位”即退位之意,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此漫画的意思是表达了革命党人期盼结束封建帝制的心声,所以出现“但闻人语声”,并未提到建立新的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根据题目

6、中“该漫画描绘的是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说明漫画作者希望人们听到封建帝制结束的声音,而并非在农村辛亥革命影响有限,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12年2月11日”,此时还未正式宣布退位,此漫画表达的是一种愿望和期待,故D项错误。6(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段考)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 年 11 月被旧势力暗害。此事说明(D)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危机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 D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军将领与革命党共同反清,没有涉及民主

7、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军将领与革命党合作,不是革命阵营内部的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清政府的进步将领抗清,没有涉及革命果实被北洋军窃取,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清政府军队与革命党的相互较量,可知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故D项正确。7(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这说明(D)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 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 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解析大部分新军的摇摆不定并不代表清王朝统治的

8、根基已动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革命党人的武装还尚不足新军的五分之一且并没有实现独立,故B项错误;1911年秋天之时武昌起义尚没有爆发,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可知,革命党人的宣传工作是十分有力和有效的,故D项正确。8(2018豫北豫南)周锡瑞教授曾经指出:“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而在1912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材料意在表

9、明(D)A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群众基础B孙中山无意改变农民处境C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没有实现D革命在后期脱离群众的支持解析“普遍的支持”“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说明辛亥革命后严重脱离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没有群众基础;孙中山三民主义关注民生,故B项错误;C项中在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得以实施。9(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北京学生发起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宰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C)A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B经济

10、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解析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而非革命起义,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很显然其运动诉求是政治而非经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宰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可知,五四运动广泛的群众基础迫使军阀集团不得不暂时的予以退让,故C项正确;军阀集团并没有对五四运动有着实质上的支持,故D项错误。10(2018德州)1919年,上海申报刊登了青岛问题之外论(1月5日

11、)、巴黎会议之中国问题(2月4日)、中日青岛问题之紧急(5月3日)、青岛问题警讯志(5月6日)、都人对青岛问题之奋起(5月7日)、巴黎中国代表之抗议(5月16日)等一系列报道。这些报道(D)A直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B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签字C促进了中日外交争端解决D有助于读者了解山东问题进展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发生以后仍有青岛的报道,故A项错误;当时北洋政府已经拒绝在和约签字,故B项错误;当时中日外交争端没有解决,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前后的报道有助于读者了解山东问题的进展,故D项正确。11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

12、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B)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解析A项错误,新闻报道虽然能够体现历史事件,但是并不能保证报道的真实;B项正确,该新闻报道把火烧赵家楼的责任推给曹宅,显然是在淡化学生的责任;C、D两项从材料无法看出。12(2018江西六校联考) 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

13、,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 A )A表明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B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D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故排除B项;材料“1920年1月”“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说明了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故A项正确;C项从甲午战后开始,故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密尔顿在美国宪法制定和批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真正的自由既不能在专制制度中找到,也不可能在极端的民主中实现,而是存

14、在于这二者的中间形式之中”。这样“联邦使享有每个共和国良好政治的幸福;而在对外关系上,由于联合的力量,已具有大郡主国所有的优点”。汉密尔顿将各自都拥有主权的联邦称为“政治上的怪物”,建议“ 中央政府可以宣布各州法律无效,享有否决权,州政府首脑由中央政府任命”。他认为在代议制政体下,人们对行政权的限制非常仔细,司法权的界限又很明确,由此,立法部门的权限范围应作明确的法定限制,还应将立法机关本身分为不同的单位。他强调立法、行政、司法各部门成员的薪俸要依法固定,使他们在公职报酬方面尽可能少地依赖其他部门的成员。与此同时,他主张总统对立法部门的提案与决议享有否决权,可以连选连任,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国家

15、元首、陆海军总司令。整理自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材料二 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革命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王熙嬴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密尔顿关于美国宪政设计的主张。(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答案(1)主张:建立混合专制与极端民主的中间政体(联邦共和制);削弱州权,加强中央权力,实行中央集权制;限制立法权,加强行政权,以达到分权与制衡,三权分立。(2)原因:中国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主思想的传播与执行受到制约,人民民主宪政意识的淡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