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964869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直接原因:连年发生自然灾害。2过程(1)金田起义:时间为1851年1月,建国号太平天国。(2)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与清廷对峙。(4)全盛:18531856年,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

2、夺取清朝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5)转折天京变乱原因:领导者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发生内讧。表现: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石达开遭猜忌出走,全军覆没。(6)后期斗争重建领导核心: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让洪仁玕总理朝政,进行政治改革。稳定天国局势: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营,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天京陷落: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内容评价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1)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

3、想,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资政新篇(1859年)(1)主张学习西方,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2)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3)开设新式学堂(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2)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二、辛亥革命1.酝酿(1)经济: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3)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4)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5)时机:1911年,四川

4、保路运动造成清军湖北防务空虚。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汉三镇。3成果(1)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结局(1)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2)原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5功绩

5、(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高频考点一、太平天国运动例1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A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答案】

6、D【变式探究】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这反映太平天国()A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B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D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答案】C【解析】材料无法看出其目的是为了迫切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故A项错误;其体现了外交政策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但却不是主导,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可以看出其没有摆脱“华夷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故D项错误。高频考点二、近代前期农民阶级抗

7、争的革命性和落后性例2“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答案】D【变式探究】下表是某一历史著作其中一章的目录,其中划线处应为 ()第一节民教冲突的产生第二节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第三节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第四节_A.关于太平天国起义原因的商榷B立宪派在海内外的活动C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D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

8、动。太平天国借助“拜上帝教”进行宣传,民教冲突不明显,故A项错误;立宪派即康梁维新派,他们在海内外的活动与民教冲突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革命党的兴起与活动背景,与民教冲突无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诞生的背景是当时教民冲突、天主教与传统文化冲突,及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利用,目录第四节,应该是水到渠成讲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故D项正确。 高频考点三、辛亥革命 例3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

9、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答案】C【变式探究】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 ()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 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 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辛亥革命的成果。依据所学,辛亥革命是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改用阳历”便是其形式上西化的表现之一,故A项正确。已深入人心、得以实

10、现与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史实不符,故B、D两项错误。改用公历属于西化的表现,故C项的表述错误。 高频考点四、正确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例4某位学者在研究中华民国建构国家制度的课题时,拟从各民族公民身份、代议制度和国家结构形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你认为作者应优先选择的资料是 ()A“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蒙古待遇条例 D革命亲历者的回忆录【答案】B【变式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A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B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C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肤浅D有关法律意识比

11、较淡薄【答案】C【解析】材料中对行政权、立法权的规定,体现出革命党人没有真正领悟西方民主政治的分权本质,是以分权制衡的方式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的机构存在,故C项正确。1.(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8)8. 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 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2、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答案】C2.(2017年天津卷13)(20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

13、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三1979

14、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3) 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