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专题训练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963061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专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最新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专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最新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专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最新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专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最新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专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专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专题训练(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专题训练高考命题规律2019年高考必备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命题角度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8命题角度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评价36,24分37,22分37,22分命题角度3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命题角度4区域能源资源开发的分析与评价37,24分36,24分命题角度5流域的综合开发911命题角度6流域的综合开发条件及治理36,24分命题角度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7全国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

2、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答案B解析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以使得盐湖以外区域水分截流增多,实际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量减少,盐湖面积萎缩,B选项正确;湖泊蒸发量不会增多,反而会因为湖泊面积萎缩而蒸发量减小,因此可排除A选项;由材料“盐度饱和”可知湖水盐度不会增大,可排除D选项;生物在盐度饱和的湖泊中难以生存,也就是说盐湖中生物极少,即使营养物质增多也不会出现危害生物生长的富营养化,因此可排除C选项。(2015海南1517)下图示意某湖泊位置。20世纪3

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据此完成第24题。2.据图中信息判断,该湖泊()A.湖面少风浪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C.冬季不结冰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3.在该湖泊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湖区是()A.B.C.D.4.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C.入湖河水量减少D.出湖河水量增大答案2.B3.D4.C解析第2题,考查里海及周边区域的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图中可以看出,里海位于亚欧大陆内陆,受冬夏高低气压中心的影响,会形成较大的风力,故A选项错误。里海南部湖岸地势高,没有河流注入;北部湖岸地势低,有多条河流注入,

4、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北部湖区沉积,因此造成北部湖水较南部浅,故B选项正确。里海处于中纬度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 ,有结冰现象,故C选项错误。里海为咸水湖,湖水不能用于灌溉,故D选项错误。第3题,考查径流对盐度的影响。有河流注入的地方,会降低盐度,位于较大的径流伏尔加河的河口处,盐度低,最适宜淡水鱼生长。因此D选项正确。第4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世纪3050年代,里海流域大规模开垦,导致引河水灌溉的水量大幅度增加,因此入湖河水量减少,导致该湖水位下降加剧,故C选项正确。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2018广东汕头一模)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

5、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示意灌丛沙堆发育的增长、稳定和衰退三个阶段。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3题。1.下列区域中,不易出现灌丛沙堆景观的是()A.季风区河谷地带B.绿洲边缘C.沙漠腹地D.农牧交错地带2.灌丛沙堆具有保持生态环境稳定的作用,保护灌丛沙堆的核心是()A.维持区域内适量的沙源B.增加沙堆内的土壤肥力C.降低区内风速D.保护沙堆表面植被3.在灌丛沙堆发育的三个阶段中,风力的变化情况可能是()A.弱强强B.强弱弱C.强弱强D.强强强答案1.C2.D3.C解析第1题,灌丛沙堆的形成,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季风区河谷地带、绿洲边缘、农牧交错地带

6、都可能有灌丛生长,人类不合理活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从而导致灌丛沙堆发育;沙漠腹地由于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沙漠广布,不易形成灌丛沙堆。第2题,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故由于灌丛存在才使得风力在此沉积下来,保护灌丛沙堆的核心是保护沙堆表面植被。第3题,在灌丛沙堆发育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阻挡风沙,使其在灌丛区沉积。第二阶段风力减弱,灌丛沙堆发育稳定。第三阶段风力强,沙堆被侵蚀。风力的变化情况可能是强弱强。(2018北京石景山一模)下图为贵州省石山区威县石坎梯高标准基本农田图。当地政府扶持贫困农民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将山区坡耕地建设为石坎梯高标准农田(石坎梯田就是

7、用石头砌田埂进行农田改造),成为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读图文资料,完成第45题。4.建设石坎梯田的区域背景叙述正确的是()土层薄,石漠化严重岩溶地貌为主,多大理岩石料地表崎岖,降水丰富,易出现山洪河流水位变化大,有春、夏两个汛期常绿硬叶林植被稀疏,涵养水源差交通等基础设施较落后A.B.C.D.5.关于建设石坎梯田意义叙述错误的是()A.有效拦截雨水,增加地下径流,缓解旱情B.石坎梯田就地取材,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C.石坎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人口容量D.有效滞缓径流,减弱流水侵蚀,减轻水土流失答案4.A5.C解析第4题,贵州多岩溶地貌,多石灰岩;地表崎岖,降水丰富,易出现山洪;土层薄,石漠

8、化严重;河流水位变化大,主要是夏汛;以常绿阔叶林植被为主,但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差;地形崎岖,交通等基础设施较落后。第5题,建设石坎梯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态意义方面。建设石坎梯田并没有扩大耕地面积。(2018河南豫西南第一次联考)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区生态脆弱,多年来当地人们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戴林帽,山坡披草褂,山腰系田带,山下覆地膜,沟底筑水池”的治理开发模式。下图为该模式简图。据此完成第68题。6.影响图示治理开发模式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候B.土壤C.水源D.地形7.图示蓄水池水窖的水主要来自()A.地下水B.雾气C.雨水D.湖泊水8.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

9、水土流失B.草地退化C.土壤盐碱化D.森林减少答案6.D7.C8.A解析第6题,据图并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区因地制宜,在山顶、山坡、山腰、山下、沟底等不同地形部位因地制宜,治理开发模式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因素。第7题,黄土高原地处季风气候区,因此蓄水池水窖的水主要来自雨水。第8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2018湖南岳阳第二次质检)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

10、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第911题。9.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叶林D.常绿阔叶林10.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11.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A.增加生物多样性B.减轻风沙危害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D.减缓变暖趋势答案9.C10.A11.B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塞罕坝位于42N附近,与长白山中部纬度相同,属于我国中温带地区,再加上其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其主要树种应该

11、是针叶林,C项正确;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我国降水较多的暖温带地区,A项错误;常绿硬叶林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的主要树种,B项错误;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亚热带地区,D项错误。第10题,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水分条件较差,A项正确;南坡是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暴雨频率较高,冲刷侵蚀较强,土层较薄,B项错误;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昼夜温差较小,且昼夜温差对造林没有太大的影响,C项错误;塞罕坝荒山南坡是冬季风的背风坡,受低温冻害影响较小,D项错误。第11题,塞罕坝林场是人工造林形成的,其树种相对比较单一,A项错误;该林场位于京津地区西北方向,冬季时西北季风经过森

12、林之后,风速减小,风中携带沙尘部分沉降,可减轻风沙对京津地区的影响,B项正确;林场可以对当地起到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作用,C项错误;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缓解全球变暖趋势,但这不是针对京津地区起到的环境作用,D项错误。(2018山东潍坊一模)长江九江段位于江西省北部边境,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处。19632002年期间,该河段在人工护岸堤的作用下,两岸堤线已稳定。该河段河床演变受长江中上游来水来沙影响显著,河床水深最大的部位称为深水槽,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下图示意19632002年长江九江段某断面河水深度变化。据此完成第1214题。12.19631972年河床断面的总体变化表明长江中上游()A

13、.毁林现象严重B.森林覆盖率提高C.含沙量减少D.水库数量大增13.与1972年相比,2002年该河床断面深水槽位置的南北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河床不断变窄B.河床不断变宽C.主航道变深D.主航道南移14.针对19632002年期间该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A.北岸要加强堤防工程建设B.南岸要加强护岸工程建设C.长江中上游水库要加强拦水拦沙D.长江下游要加强节约用水答案12.A13.D14.B解析第12题,由图可以看出,图中1972年河水深度较1963年深度总体较浅,说明这一时段内河床整体抬升,河流淤积严重,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

14、增大,A项正确;森林覆盖率提高,使其保持水土能力增强,河流含沙量减小,河床断面深度增加,B、C项错误;中上游地区水库数量增多,河水中的泥沙会在库区沉积下来,导致该河段泥沙含量减少,D项错误。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1972年相比,2002年河床断面的深水槽位置距离北岸相对较远,深水槽位置南移,由于深水槽水深,可以航行大型船舶,说明主航道南移,D项正确;河床变化情况、主航道变深与深水槽位置无关,A、B项错误。第14题,在所示期间该河段北岸河床变化不大,河床较浅,泥沙在北岸沉积相对较多,北岸堤坝相对安全,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岸河床深度不断加深,说明南岸受流水侵蚀严重,故应加强堤防建设,B项正确;从1972到2002年以来河床深度加深,说明上游来水泥沙含量减少,故无须加大拦水拦沙措施,C项错误;长江下游所采取措施与本断面河床变化情况关系不大,D项错误。(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鄱阳湖区是亚洲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每年10月,从西伯利亚、蒙古及我国东北等地区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翌年4月离去。江西省在鄱阳湖区候鸟最集中的吴城和南矶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越冬栖息地的必要条件包括:适当的水深;充足的食物,主要为鱼、昆虫和沉水植物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