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41957482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2017级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48分)1. 论语中,“仁”字出现六十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孔子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可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 杀身以成仁。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仁的学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C体现了儒家思想广泛的群众基础D孔子主张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2.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

2、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B“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D“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3. 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据此可看出董仲舒的主张是( )A君权神授B天人感应C无为而治D知行合一4. 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后裔张鲁以“大道”名义所发布的大道家令戒强调谨守伦常,要求道民“当户户自相化以忠孝,父慈子孝”。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儒学对佛道思想产生较大影响B儒学在道教

3、冲击下趋势更新C道教官方化宣扬儒家伦理观念D道教自我调适吸收儒家纲常5.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B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C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6. 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B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C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7. 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

4、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一论断( )A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B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C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D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8.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 )A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B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理性精神C阻碍了古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9.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

5、内容为题材的圣像画,但此时的圣像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而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如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再有头顶上的金色光圈,而是显得更为温和、端庄。由此可知,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 )A意在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B蕴含了世俗的人文精神C否定了宗教的神圣地位D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0. 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这些宗教观点( )A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C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D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11. “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

6、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为此,法国思想家( )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C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D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12.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 )A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B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C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D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13. 1830年

7、,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问世,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下列绘画作品与其属于同一风格的是( )ABCD14. 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它全面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成为一部可以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媲美的伟大著作。这两部著作( )A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B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C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D实现了人类认识的飞跃15. 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印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

8、走向成功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16.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称:“不知铁路之旁,其左右歧路,人马皆能行铁路遇山巅水曲均须绕越,架空凿洞亦可驶行,庐舍坟墓亦犹是也,何害之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中国( )A“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近代化,B“天朝上国”观念抑制中国的发展C思想僵化制约工业文明的传播D洋务运动推动西方文明的传入17. 1916年8月,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写道:“顺知吾青年之生,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青春中华之创造,为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这一观点( )A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B是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C是实现救亡

9、图存的呼吁D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18.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各自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当时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在草命和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这三位伟人的思想( )A都是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B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实践C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都指导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19.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近时“志士舌敝唇焦,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尤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A反对仿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B主张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C反对渐进式

10、的资产阶级革命D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20. 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21. 按照希腊人的观念,即使城邦参加了某个“帝国”,它还是有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议事会、执政官和法庭。它仍是一个独立的城邦。由此可见,古希腊的城邦()A常常依附个强大的“帝国” B容易丧失独立地位而沦为附庸C具有面积狭小人口较少的特点 D在政治上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22. 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

11、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A维护了私有财产B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C实现了社会平等D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23. 下表是1750188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表格数据的变化可说明()国家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中国 328 333 298 7125 印度 5 7 6 86 28 英国 19 43 95 9 9 美国 01 08 24 72 147 A垄断推动英美制造业领先世界B中印两国已成为英美的原料产地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12、最终形成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制造业格局24. 漫长的20世纪指出: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此,战后采取的措施是()A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C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D发展“混合经济”第II卷 非选择题(52分)25. 中共十九大提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水则覆舟。” 摘编自尚书、孟子等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古之贤君,养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养民以论功,足食以养民。虽官有百职,职有百务,要归于养民。” 唐甄潜书考功 材料三 (孙中山)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