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41955144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最新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最新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最新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最新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生物试题(普通班)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都以正反馈调节为基础B. 缓冲物质对的存在使得机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维持pH稳态C. 若某种病毒破坏吞噬细胞,则其只影响特异性免疫过程D. 维持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人体稳态维持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包括PH的调节,超出这个限度,稳态就会遭到破坏,B错误;由于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故若某种病毒破坏吞噬细胞,则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

2、性免疫过程都受影响,C错误;维持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稳态维持的机制、稳态的调节、免疫调节等,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稳态维持的机制、稳态的调节、免疫调节相关的知识点,逐项分析选项进行解答。2. 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 乙表示细胞内液C. 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D. 丁液中02浓度比甲液中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过程1、5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故A错误。乙表示的是血浆,故B错误。淋巴细胞主要在淋巴中,故C正确。细

3、胞内液中氧气的浓度最低,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3.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02、尿素、神经递质等C. 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 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答案】D【解析】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内环境成分中含有激素、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糖、抗体等,B正确;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所以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C正确;内环

4、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浆只是其一部分,所以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是错误的,D错误。【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4. 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发生水肿组织发生脱水组织液中髙分子物质数量增加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毛细淋巴管被阻塞,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所以血浆中的水分会渗透到组织液中,引起组织水肿,同时淋巴循环可以将由血浆中渗透出来的蛋白质等物质经过淋巴循环运回到血浆中去,所以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会增多解: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组织发生水肿,正确组织不会发生脱水,错误

5、由于渗出的小分子蛋白质等不能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故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正确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多,错误故选:A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5. 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B. 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C. 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D. 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答案】B【解析】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失水,细胞内液的量减少,A错误;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细胞内液浓

6、度增大,引起细胞吸水,导致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蛋白质浓度增加所致,C错误;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I浓度,则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减小,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D错误。【考点定位】水盐平衡调节【名师点睛】1归纳拓展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总结如下:2Na、K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1)(2)6. 甲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三个点,现将一个灵敏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

7、表面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则电流表读数变化为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图中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外的AB之间,刺激C点,兴奋先传到B点,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指针向右偏转,然后再传到A点,指针又向左偏转故选:D【考点定位】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名师点睛】据图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

8、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7.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答案】B【解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会产生大量的ATP,A正确;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要消耗ATP,但释放之后,穿过突触间隙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ATP, 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

9、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Na+排出细胞,同时将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TP,D正确。故本题的答案选择ACD。8. 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麻痹。在神经元之间结构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A. a或b B. c或d C. b或c D. a或d【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知a为轴突、b为突触小泡、c为突触间隙、d为突触后膜;从题干中又知蝎毒阻塞“离子通道”,所以可推知其作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所以作用部位应为a、d,选D。

10、【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名师点睛】突触传递异常分析(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2)异常情况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3)异常情况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9. 正常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排便的生理活动,这说明A. 脊髓中有排尿、排便反射的中枢B. 般情况下,脊髓的活动是不受大脑控制的C. 脊髓中排尿、排便中枢的活动是由脊髓自主控制的D. 排尿、排便的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答案】D【解析】

11、试题分析:反射必须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一般在脊髓,而条件反射会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非条件反射的生理活动也可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排尿反射和排便反射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而人能有意识的排尿排便,说明脊髓的生理活动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10. 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A. 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B. 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C. 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D. 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答案】C【解析】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造成乙酰胆碱无法被

12、分解,乙酰胆碱作为递质,就会持续性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显著变化,C正确;递质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对突触前膜无影响,AD错。【考点定位】兴奋的传递【名师点睛】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其作用是使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打开的,但这个知识点不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内,所以,遇到这样的题的时候,不要刻意补充超纲知识,把神经递质进行了兴奋性与抑制性分类并记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可以采用排除法来做题。11. 下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血糖浓度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C,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 血糖浓度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

13、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C. C与D表现为拮抗作用D. 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B【解析】图中C表示胰岛素,D表示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血糖浓度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作用,C正确;血糖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系统的参与,也有激素的参与,D正确。12. 下列有关蛋白质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蛋白质工程需要用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B. 蛋白质工程只能改造现

14、有的蛋白质而不能制造新的蛋白质C. T4溶菌酶中引入二硫键提高了它的热稳定性是蛋白质工程应用的体现D. 蛋白质工程能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答案】B【解析】蛋白质工程是对基因进行修饰改造或重新合成,然后进行表达,故蛋白质工程需要用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A项正确;通过蛋白质工程,可产生自然界没有的蛋白质,B项错误;T4溶菌酶中引入二硫键提高了它的热稳定性是蛋白质工程应用的体现,C项正确;蛋白质工程能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定向对现有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D项正确。13. 如图是细胞在进行某项生命活动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图。请据图分析,在此变

15、化过程中最可能合成的是A. 甲状腺激素 B. 生长激素C. 肾上腺素 D. 雄性激素【答案】B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化学本质都为氨基酸衍生物,不属于分泌蛋白,A、C错误;生长激素为分泌蛋白,在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变小,高尔基体膜面积不变,细胞膜面积变大,B正确;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脂质中固醇,不属于分泌蛋白,D错误。14. 旅美中国学者章蓓和美国、瑞典、西班牙的科学家们联合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于胰岛素的真菌化合物。这一发现为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之门”,它有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过服药而不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关于文中的“真菌化合物”的推测,肯定错误的一项是A. 该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B. 该化合物应该不是蛋白质C. 该化合物应该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D. 该化合物应该是蛋白质【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真菌化合物”的功能类似于胰岛素,而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A正确;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和肽酶消化成小分子氨基酸,这样就会失去了作用,所以该化合物不能是蛋白质,B正确;该“真菌化合物”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