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41954875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高二历史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梭伦改革前和商鞅变法前都曾进行了大辩论,下列对这些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往往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对B改革者在最初阶段往往招致社会各阶层的攻击C重大改革的推行不会是一帆风顺的D推行改革要求改革者须具有非凡的勇气和胆识2下列选项对下图中史实共同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 )A工业文明促进政治改革 B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C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扩展 D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回应3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

2、端”。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C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D禁止粮食出口并坚决抑制粮食涨价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这种方式( )A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负担C奠定了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 D缓和了阶级矛盾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

3、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7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 )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 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8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 ( )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中原地区

4、广泛流行吃烧烤 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 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A BCD9“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均田制 三长制 整顿吏治 改穿汉服A B C D10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范仲淹),京师无事有希文(希文是范仲淹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赋役合一,减轻了百姓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11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

5、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12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 在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 A B C D13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如图)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A王权神圣不可侵犯 B王权受到教权的

6、制约 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14恩格斯说:“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加尔文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组织 B加尔文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C加尔文的主张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加尔文主张加强王权15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 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 冯太皇太后的悉心培养与全力支持 D. 孝文帝的卓越胆识和远见1619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迅速,纺织工业对棉花等原料的需求猛增,阿里抓住

7、这一时机,组织力量培植优质的长绒棉。这充分说明穆罕默德阿里( )A能抓住机遇,根据国情进行改革 B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发展生产C能发展经济作物,提高农业效益 D能发展经济作物,加强对外贸易17下列各项,说明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性的是 ( )A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B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C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D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18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 )A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 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C维护封建生产方式 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1

8、9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 ( )A客观的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 B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D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20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C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21福泽谕吉提出“天

9、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观点,反映了他 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念 反对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宣传自由平等 反对对外扩张 ( )A B C D22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 B. C. D.23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10、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24“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变为( )A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B清政府的腐败暴露,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C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D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25下列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 )王安石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A B C D二、非选择题(共四道题,50 分,26题10分,27题15分,28题16分,29题9分)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

11、料一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材料二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材料三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材料四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

12、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2分)(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 (2分)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 (4分)(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2分) 27、(15分)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

13、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28.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