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41954838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计52分) 1.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说到:“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A 作者认为宗法制度是西周一切典章制度的源泉B 作者有一种对西周制度的作用过于理想化的学术倾向C 作者认为制度创新是

2、西周稳定的核心D 作者认为中国早在西周就已经奠定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格局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依据作者的观点,周天子的名号能够存在到战国时期是因为()A 中国统一民族的逐渐形成B 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C 诸侯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D 周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

3、“天下一大变局”产生的影响是()A 分封制度加强B 官僚政治确立C 宗法制度形成D 井田制度出现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 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A B C D 5.汉代太学犹如现在的国立大学,这里面的学生毕业考试分两等,当时称“科”。甲科出身的为郎,乙科出身的为吏;遇地方政府需要人才就从

4、这里挑选。材料表明汉代太学毕业考试的突出特点是其成绩()A 与官员选拔挂钩B 与平时操行考核结合C 体现教考分离制D 以“科”来划分等级6.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阿诺德在历史之源中说,历史并不存在“单一的真相”,“因为没有任何事实和真相可以在意义、解释、判断的语境之外被说出”。这句话意在强调()A 任何历史记载都有局限B 文献记载不是历史的真相C 历史论著不是历史本身D 人们解读历史受时代限制7.1927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渐成熟,其表现是()与国民党合作,共同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A B

5、 C D 8.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 乡村市场的繁荣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 坊市制继续实行9.从以下材料可见当时( )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 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 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 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10.下表是中国19世纪茶叶销售情况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茶叶销售情况表(单位:万担)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商品经济发展 列强对华倾销加剧A B C D 11.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生产

6、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到2005年,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变为12、59和27。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B 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C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D 公司制改革增强了国企活力12.下表反映的是19811987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C 浦东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3.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根据所

7、学知识判断,这三年GDP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A 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B 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C 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D 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14.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A 答案AB 答案BC 答案CD 答案D15.“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8、D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16.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17.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A 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B 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C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 启蒙运动

9、倡导阶级平等18.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A 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B 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C 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D 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19.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20.

1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21.一位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A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B 马歇尔计划C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D 布雷顿森林协定22.如下图所示,二战前后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A 促进了战后整个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B 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C 使世界贸易从此进入平等合作的轨道D 完全是为了

11、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23.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24.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 我国社会主义建没道路已经走向成熟B 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地调整和整顿C 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D 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25.读下表:可以得出的最佳结论是()

12、A 自由放任政策回光返照B 坚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 推出宏观调控的新政策D 凯恩斯主义的风光不再26.下图中数据的变化从实质上表明()A 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C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 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分卷II二、非选择题(共3题,计48分) 27.(15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

13、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 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3分)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2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10分)28. (16分)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

14、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塞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1) 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5分)(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3分)(3) 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