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试题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41954782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试题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试题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试题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试题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试题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试题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试题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试题文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第I卷 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

2、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2.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 B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C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D百家争鸣,各国

3、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3.据乐记乐论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该材料A明确了社会的等级关系 B规范了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C强调了统治秩序与和谐 D制定了贵族政治生活的总则4.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5.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时有甲、乙两人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并呈上新钱一百一十个和铸钱所用的模具两套。这一案件说明当时A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 B已统一并建立

4、了法定货币制度C已建立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D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6.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不得控诉或者作证。谋叛以上的大罪不在此列。通报捕摄消息令亲属脱逃者不罚。这反映出当时法律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没有得到严格执行C具有人文主义色彩D受到伦理思想影响7.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南宋时科举制非常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8.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

5、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9.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A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C都体现了“分割相权”的制度安排 D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10.下图可以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 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11.下表为清代安徽徽州等府的田赋征收统计表,这反映

6、出当时府别 县别 每亩征银 每亩征米 每亩征豆 徽州府 休县 0090两 13升 007升 黔县 0093两 16升 008升 宁国府 南县 0073两 16升 031升 宁国县 0073两 18升 032升 池州府 贵池县 0126两 73升 091升 铜县 0116两 79升 097升 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A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并存 B安徽田赋征收的标准相对偏高C佃户的田赋负担有所减轻 D征收的实物在数量上超过银两12.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

7、天)发布九道诏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据此可知当时A君主专制加强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普遍 D小农经济稳定13.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14.清朝时,山西商人在青海、北京、云南、湖南、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商号“都一处”、“六必居”等都是

8、山西商人首创和经营的。另外,从陆路对俄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由此可知 晋商是当时最强的商帮 晋商活动范围广泛 长途贩运贸易由此出现 晋商文化影响至今A B C D15.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 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C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 D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16.明代中叶以后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

9、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A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B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C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 D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17.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 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D“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18.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写史记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作为“世家”来记

10、载。与之相关的背景是A司马迁记史不严谨 B孔子被追封为诸侯C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D汉武帝最崇拜孔子19.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C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20.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C笔意奔放,体

11、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21.伯里克利任雅典执政官时期,他的老师、著名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斯因主张“太阳只是炽热的石头”而被群众控诉犯了渎神罪,伯里克利也无力援救,只能让他离开雅典。这反映出雅典A坚持法律至上原则 B哲学与宗教尖锐对立C民主制度形同虚设 D公民言论自由被剥夺22.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晚期,雅典实行公益捐助制度,城邦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由富有公民自愿承担,虽有人对该制度表达不满,但其仍长久存续。对该制度长久存续的合理解释是A财产等级决定了公民义务 B抽签选举消弭了贫富鸿沟C公民内部利益妥协的产物 D民主机制的发展尚未完善23.古罗马时期,万民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裁判

12、官的告示、法学家解答和皇帝敕令。其中,裁判官根据法的精神而不是法的条文做出的裁决,是裁判官告示的重要部分。这说明A自然法原则是司法判决的唯一准则 B罗马法借鉴了不同地区的法律制度C习惯法长期影响古罗马的司法实践 D万民法在治国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24.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真理。下列出自该哲学家的名言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 B“尊重人不应该胜过尊重真理”C“认识你自己”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第II卷 非选择题(52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摘编自郭齐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