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6月)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41954563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6月)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6月)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6月)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6月)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6月)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6月)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6月)试题(含解析)(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6月)试题(含解析)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共40X1.5分=60分)1. “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 君权神授,权力世袭 B. 家国一体,伦理治国 C. 强干弱枝,血缘世袭 D. 中央集权,

2、贵族世袭【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是用父系血脉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思想,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君权神授,“皇位世袭”只是题干“宗法制”的一个特征,不是主旨,排除A。“强干弱枝”“中央集权”是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削弱地方的权力,与题干无关,排除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2.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

3、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化”是指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为依据而教化臣民,故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正确,选A。题干没有涉及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而是强调用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排除B。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故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错误,排除C。题干强调用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民众,而不是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3. 韩非认为,君臣关

4、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A. 法家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B. 儒家伦理渐趋官方化C. 分封制和宗法制渐趋崩溃 D. 君臣关系促进社会变革【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 “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可知选官的依据是才能的高低,而在此之前的夏商周时期,选官的主要方式是依据宗族血缘而进行的分封,这反映了依据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制已经逐渐崩溃,C项正确。题干反映选官制度的变化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渐趋崩溃,与法家思想成为

5、社会潮流无关,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儒家伦理渐趋官方化,而是强调分封制和宗法制渐趋崩溃,排除B。D项说法错误,君臣关系的变化应是社会变化的表现,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4.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国家颜色的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反映出A. 儒学宣扬以德治国 B. 君权神授深入人心C.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D. 维护统治的合法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

6、始的循环运转,统治阶级利用“五德始终说”就是为了证明统治的合理性,D项正确。“五德始终说”与儒学宣扬以德治国无直接联系,排除A。“君权神授”由西汉董仲舒提出,以后逐渐流行,排除B。题干强调五德始终说,而不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5.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A.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B.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C. “君臣友朋,相为表里” D.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可知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要把天下的权力交给全天下的百姓,而不是给皇帝一人独断;“受

7、命于天,既寿永昌”宣扬皇帝是“君权神授”,增强皇权的神秘与权威,与题干观点相悖,故选D。“天之立君,本以为民”是指强调君主是为人民服务的,表现出他对专制皇权的不满,与题干观点相符,排除A。“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是指“百姓”和“圣人”平等地位,具有一定民主平等意识,与题干观点相符,排除B。“君臣友朋,相为表里”是指倡导平等的君臣关系,表现出他对专制皇权的不满,与题干观点相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睛:解决本题的分两步走:一是理解题干“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二是逐一分析选项内容,紧扣设问要求即可知道答案。6. 两宋是秦以后官员清廉度最高的王朝。从朝廷到地方,从高官到小吏

8、,清廉是普遍追求,贪污乃特殊现象。这说明A程朱理学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廉洁自律 B.高薪养廉是防止贪腐现象最有效方法C.商品经济发展可以减少官员贪污腐败 D.地方权力分散可以基本防止贪腐现象【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两宋是秦以后官员清廉度最高的王朝,主要是因为理学对人的价值、品德、自我节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故儒家道德和礼制的制约有利于官员廉洁自律,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高薪养廉,且高薪养廉也不是防止贪腐现象最有效方法,排除B。C项说法与题干信息强调程朱理学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官员廉洁自律无关,排除。分权制约可以有效防治腐败,但不是“基本防止贪腐现象”,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

9、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两宋是秦以后官员清廉度最高的王朝”“清廉是普遍追求”,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理学的价值取向的影响。7. 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A. 汉初太尉掌管军队权力,制约宰相 B. 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设置无常C. 汉初太尉因相权过大而得到皇帝重用 D. 汉初王国强大,太尉更换频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汉代初年,从高祖到景帝,太尉经常罢迁,反映了当时皇权加强的需要,B项正确。由太尉迁丞相,无法体现制约宰相,排除A。题干体现太尉官职设置无常,而不是因相权过大而得到皇帝重用,排除C。太尉属于中央官制,其设置无常与地方王国实力强大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8

10、.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A.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文官体制 D. 弘扬儒学正统,提高官员素质【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抑制门阀势力,隋唐创立了科举制,打破特权垄断,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题干强调科举制的创立着眼点在于

11、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排除B。题干强调科举制的创立着眼点在于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防范武将专权,完善文官体制,排除C。题干强调科举制的创立着眼点在于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弘扬儒学正统,提高官员素质,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9.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B. 史料相互印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C.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D.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答案】B【解析】根据

12、题干“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可知考古发现能够佐证文献材料的真伪,说明史料相互印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有些历史记载,因为年代久远无法通过考古证实,排除。历史记载秉承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排除C。题干没有说明调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而是强调史料相互印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0. 比较规范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自唐玄宗起一种名为“使职差遣”的制度被推广开来,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等。这一做法:A. 标志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B. 有利于缓

13、解皇权与相权的对立C. 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D. 推动了地方权力的扩大【答案】C11.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王夫之指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贼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家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上述两人的思想主张从根本上反映了A. 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 B. 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C.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诉求 D.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成为主流思潮【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甄认为“帝王皆贼”,抨击君主专制;王夫之认为

14、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体现的思想内涵是反对君主专制;两人思想上主张抨击君主专制,主要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题干强调唐、王的反君主专制的思想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排除A。题干体现唐、王的反君主专制的思想,没有提出用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排除B。当时理学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而不是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分两步走:一是正确解读唐甄和王夫之的观点,二是抓住设问要求“思想主张从根本上反映了”,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2. 根据下边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A. 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B.

15、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C. 古代社会环境与科技发展的关系D. 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司南的作用是指示方向,清朝的象牙罗盘用于看风水,排除A。古代中国的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故B项“落后性”的说法错误,排除。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客观促进科技发展,发明了司南;清朝封建社会衰落,阻碍科技发展,象牙罗盘用于看风水,故古代社会环境与科技发展的关系,C项正确。图一信息与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3. 下图体现了敦煌壁画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A.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B.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C.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所以壁画宣传善行 表达现实悲苦;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所以壁画有一派幸福和祥和的气象;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所以壁画能反映市民阶层的喜好,世俗场景;故敦煌壁画艺术内容具有时代性,A项正确。题干强调敦煌壁画艺术内容具有时代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性无关,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而是强调敦煌壁画艺术内容具有时代性,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