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41954558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 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A.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B. 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C. 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D. 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王室衰微,导致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故D正确。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指小农经济,它对天子权威没有

2、直接威胁,故A错误。儒家出现于春秋末期,且主张克己复礼,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且有利于天子权威巩固,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分封制为西周的统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容易导致王侯割据势力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2.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据材料可

3、知唐太宗的“君道”A. 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仁政思想B. 为近代民主政治奠定基础C. 完全取决于帝王的个人品质D. 是分权制衡体系的新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唐太宗认为法律不是皇帝一人的法律,是天下的法。这说明唐太宗认为皇帝也应该遵守法律。这与近代民主政治无关,所以B项错误;与分权制衡也没有关系,所以D项错误;儒家思想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种仁政思想正与唐太宗所说吻合,所以A项正确。仁政思想并不是取决于帝王的个人品质,而是儒家的政治追求,故C项错误。3. 1903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起广东自立之势,以建

4、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这种思潮本质上反映了A. 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B. 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C. 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D. 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结果【答案】B【解析】材料“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反映了各地区自治的思潮得到清政府的认可,说明清朝中央集权体制趋于瓦解,故B正确;三民主义指“民族、民权、民生”,材料未涉及该内容,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联邦制的内容,故C错误;政治民主化与地方自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

5、息“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903年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瓦解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 1927年12月,瞿秋白在布尔什维克上发表文章认为:“现在各地的农民暴动的斗争方式,必须确切地了解游击战争的意义和明显地树立创造革命地域的目标,运用这一斗争方式,来动摇、削弱以至推翻当地反动政权。”这表明其A. 开始关注农民武装斗争B. 肯定了各地农民斗争的经验C. 仍坚持“城市中心论”D. 强调了农民斗争的决定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也提出了把农民暴动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造革命地域紧密联系起来”可以知道,瞿秋白已经在关注各地农民斗争的经验

6、,故选排除C,B;A“开始”表述不当,排除;由材料“农民暴动的斗争方式来动摇、削弱以至推翻当地反动政权 ”可知瞿秋白赞成武装暴动,但并非强调了农民斗争的决定作用,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也提出了把农民暴动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造革命地域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瞿秋白结合革命斗争经验,萌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另一方面,材料并没有表明瞿秋白摆脱左倾错误。5. 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一份宣言:“辛亥迄今二卜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此宣言所述历史事件产

7、生的影响是A. 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B. 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遭受重大损失C.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破裂危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辛亥迄今二十余年”“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可以得出这次事件为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对峙到合作的序幕,故C项正确;ACD都与西安事变无关,不选。6. 1938年7月,日本制定“适应时局的对中国谋略”,提出“促进对杂牌军的拉拢归顺工作,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对其分析正确的是A.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B. 日本执行“以华制华”策略C. 日本遭受敌后根据地沉重打击D. 日本执行

8、速战速决战略【答案】B【解析】由“促进对杂牌军的拉拢归顺工作,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可以看出日本要拉拢中国的杂牌军,来消弱中国的战斗力,这主要体现了“以华制华”的策略,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对应的是1938年十月,广州武汉失守后,与题干不符;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敌后根据地对日本的打击;D项错误,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在淞沪会战中就被打破了。7. 下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A. 具有人民民主性质B. 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C.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D. 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答案】A【解析】本题

9、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人民政协建国初期召开的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个时期政治协商制度还没有建立;C选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建国之后确立的;D选项错误,与事实不符。8. 基辛格回忆说:“阿尔巴尼亚提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美国的双重代表权和把安理会席位给北京的提案,却根本没有表决。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基辛格认为中国外交取得进展A. 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B. 关键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C. 取

10、决于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D. 受益于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答案】D【解析】由材料“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可见基辛格认为中国外交取得进展受益于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排除B,选D;材料没有提到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排除A.9. 明代大学士徐阶说:“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对此理解最推确的是A.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 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C. 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D. 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

11、计【答案】B【解析】材料“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说明明朝时首都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材料“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说明了两者的分离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指唐朝安史之乱后,排除;材料“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说明D项错误。点睛:材料“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 “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是解题的关键。10. 据统计,唐代每年俦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这说明A. 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 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C. 唐代市

12、场上货币经常短缺D. 宋代铸钱工艺水平的高超【答案】A点睛:北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本题反映的货币数量和种类的增多,正是北宋商业经济繁荣的变现。B没有对通货膨胀有正确的认识,CD与材料无关,均排除。11. 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可见,当时中国A. 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B. 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D. 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洋务企业不是资

13、本主义,不能将其视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其本身对封建体制的坚持压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极大束缚了近代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是讲述旧体制对近代化发展的制约,不是只局限在官商一体上,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

14、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12.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水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A. 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答案】A【解析】从材料来看,国民政府炸毁暗礁是为了扩大长江的航运量,说明这是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个时间段并未进入全面抗战时期;C选项与

15、材料无关;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13. 1959年到1961年,国家采取了增产日用工业品,大幅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及国防费用,对自行车、钟表、酒类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全面优化经济结构B. 提高企业劳动效率C. 优先发展民生工业D. 减少赤字稳定市场【答案】D【解析】“增产日用工业品”可以稳定市场;“大幅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及国防费用”可以减少财政赤字;自行车、钟表在当时并非生活必需品,实行高价政策,既可稳定市场,又能增加政府收入,减少赤字。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14. “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被纳入到各种单位组织当中,单位成为国家与市民之间必不可少的联结,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整个城市社会的运转表现为各种组织的运行。”材料所述现象A.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B.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C. 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D. 反映了工业化是国家的重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计划经济体制。材料反映了城市居民一切以单位为社会生活的中心,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果,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还包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B、D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15. 钱穆先生在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