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新人教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954002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新人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新人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新人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新人教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新人教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新人教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新人教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桃州高二备课组,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从石窟所保存的纪

2、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 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驰名中外的龙门

3、石窟,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处,这里香山(东)与龙门山(西)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史称“伊阙”。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密布在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他同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断。据龙门石窟研究所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北魏石窟占30%,唐代约占60%,其他时

4、代窟龛约占10%。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是佛教的石刻艺术,然而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却突破了宗教“仪轨”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制了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中国的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 通过这些图片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呢?,2. 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的共同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

5、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体现了原始佛教的特点.,龙门石窟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效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政权封建化的加速;民族的交流与融 。 过程与方法: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探究的主要问题:,1、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孝文帝

6、改革对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有什么作用? 3、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什么意义?,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第2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1.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成就。 3.商业活动的活跃。,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表现:,原因,表现:,原因,表现:,原因,农牧业的发展的表现: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农牧业的发展的原因:一: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二是民族大融合的影响;三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

7、兴修等。,手工业的成就表现: 民间、官府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较大发展,北方青瓷的出现。,手工业的成就原因: 农业、商业的发展, 孝文帝的扶持政策。,商业活动的活跃表现: 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商业活动的活跃原因: 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归纳孝文帝政权封建化的措施?,封建化的措施,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

8、制度 礼指祭祀朝食等仪式 乐指伴随礼进行的乐舞,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度的强调和固定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一)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生活习惯的汉化。,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二)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1.生活习惯的汉化。 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 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证明了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思考并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历史

9、意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什么?,政治上,迁都,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部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繁荣,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文化和

10、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来看,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在改革进程中,孝文帝表现出了伟大的胆略和卓识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这种观

11、点未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是根本错误的我们不能以“文”“武”或者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对孝文帝的评价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拔民族衰亡的路线”,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2、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一、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二、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