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3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41953960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3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3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3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3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3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3(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3地理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 图中区域面积相比A. B. C. = D. 无法比较2.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区域位于区域的西北方向B. 区域海面距地心距离比稍长C. 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D. 东北航向是区域向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答案】1. B 2. A【解析】1. 经线和纬线间隔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所表示的范围越小。三地都跨了20个经度和20个纬度,其中两地处在赤道和纬度20之间,面积相等,而地所处纬度较高,面积比其他两地小,故ACD错误,B正确。2. 由于地球是赤道略鼓,两级稍

2、扁的椭球体,所以,区域海面地心距离比略短;地位于南半球,经度范围在20W与40W之间,位于区域的西北方向,故A正确;区域位于160E以东,属于西半球,故C错误;区域到区域的最短走法是先向东北,后向东南。下图为某山峰周围情况示意图,假若积雪边缘气温为O.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3. 此时,c点的气温大约为A. 0.6 B. 1.8 C. 2.5 D. 4.64. 沿上图中a-b剖面线所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A. B. C. D. 【答案】3. B 4. D【解析】根据图示等高线数值,判断等高距是100米,雪线边缘相当于一条等高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计算出c点的温度。注意剖面线穿过的地形

3、区,穿过湖泊,剖面线向下凹,穿过山顶,剖面线向上凸。3. 读图,图示等高距是100米,积雪边缘相当于是等高线,海拔大约是2500米。c点与积雪边缘高差约300米,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若积雪边缘气温为0,此时,C点的气温大约为1.8,B对。A、C、D错。4. 根据图例,ab剖面线穿过2300米等高线后,穿过一湖泊,剖面线应向下凹。可以判断图A、图B错。在2500米以上穿过山顶,只有一个山顶,C错,D对。下图是世界四个区域简图(阴影为海堿)。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5. 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依次属于A. 亚洲、北美洲、欧洲、南美洲 B. 大洋洲、北美洲、亚洲、非洲C. 非洲、欧

4、洲、大洋洲、南美洲 D. 南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6. 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A. 西南方向 B. 东南方向C. 西北方向 D. 东北方向【答案】5. B 6. A【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地理和方向判读。5. 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分别位于澳大利亚东南巴斯海峡、佛罗里达州半岛、马六甲海峡、非洲南端好望角。因此甲乙丙丁分别位于大洋洲、北美洲、亚洲、非洲,B正确。6. 由图可知甲区域位于(150E,40S)附近,乙区域位于(80W,30N)。两地经度数值之和大于180,则甲地位于西方乙地位于东方,因此甲区域应位于乙区域西南方向,A正确。读“1271-1295年马可波罗东行路线示意图”,完成下列两题。7

5、. 关于马可波罗东行途中经过的ABC三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地气候夏季高温多雨B. B地终年炎热干燥C. 由C地到B地自然带体现以水分为基础的地带性规律D. C地气候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8. 马可波罗乘船返回途中经过的DEF三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D处为沟通两大洋的麦哲伦海峡B. F处附近荒漠广布,盛产石油C. E处位于亚欧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附近D. 此航线夏季行使顺风顺水【答案】7. C 8. B【解析】根据图示位置,判断各地的气候特征。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判断板块名称。了解区域主要经济特征。.8. 马可波罗乘船返回途中经过的D

6、、E、F三地,D处为沟通两大洋的马六甲海峡,A错。 E处位于亚欧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B错。F处附近荒漠广布,盛产石油,C对。此航线夏季行驶逆风逆水,D错。下图为沿某大陆80经线7月气温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9. 有关地所在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东南部濒临太平洋B. 气候干旱,以种植玉米为主C. 旱涝灾害频发,对农业影响大D. 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1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地至地气温逐渐降低B. 导致地至地气温变化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C. 地是谷地,气温偏低D. 地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答案】9. C 10. D【解析】9. 根据图中气温随纬度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该经线是80

7、E经线,地为青藏高原,气温低,地所在国家为印度,南部濒临印度洋,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该国为热带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发,对农业影响大。10. 读图可知,地至地气温并不是逐渐降低的,导致地至地气温变化大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为青藏高原,气温偏低,热量不足,所以该地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下图为非洲大陆局部区域某月份平均气温(单位:)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1. 影响图中三条等温线基本走向及数值递变的主导因素是A. 地形 B. 洋流 C. 纬度 D. 陆位置12. 图中R地的气温数值,可能是A. 16 B. 20 C. 23 D. 2713.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A. 甲

8、B. 乙 C. 丙 D. 丁【答案】11. C 12. A 13. B【解析】11. 读图,图中、三条等温线基本走向与纬线平行,数值递变从赤道向北极递减,所以主导因素是纬度,D对。地形影响不随纬度变化,与纬线平行,A错;洋流和海陆位置影响,等值线与海岸平行,B、C错。故答案选D项。12. 读图,R地周围有一条等值线,可能是20或25,根据等值线的递变规律,若是20,则R的数值大于15,小于20。若是25,则R的数值大于25,小于30。图中R位于河流的源头,应是山地,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所以R的气温值大于15,小于20,所以B对。A、C、D错。故答案选B项。13. 根据图中的海陆位置分析,甲地受副

9、热带高压带控制,沿岸有寒流经过,是沙漠气候,降水少,A错。乙、丙、丁都是地中海气候,但乙地冬季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所以年降水量较多。丙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丁地纬度较低,受西风带影响时间短,降水较少。所以B对,C、D错。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4. 下列关于甲、乙两国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两国人口增长模式都属于“低一低一低”型B. 两国都有大牧场放牧业C. 两国都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D. 两国工业都集中分布在东北部15. 造成两国阴影区气候分布面积差异的原因是夏季风受地形的影响:甲国比乙国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乙国比甲国小阴影区沿岸受洋流的影响:乙国比甲国大国土面积:甲国比乙国大A

10、. B. C. D. 【答案】14. D 15. D【解析】试题分析:14. 读图,甲是澳大利亚,乙是美国,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都属于现代型,A正确。两国都有大牧场放牧业,B正确。两国都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C正确。甲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部,乙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北部,D错误,选D。15. 两国阴影区气候分布面积差异大的原因是夏季风受地形的影响,甲国比乙国显著,所以范围狭小,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乙国比甲国大,错。阴影区沿岸受洋流的影响,乙国比甲国大,对。国土面积甲国比乙国小,错。D对。考点:世界主要国家,不同区域地理特征差异及原因。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作的地形剖面组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16. 山脉南北绵延约A. 200千米 B. 700千米C. 400千米 D. 1400千米17. L段(、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A. 50千米 B. 100千米C. 300千米 D. 500千米18. 适宜在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A. 春小麦、亚麻、甜菜B. 冬小麦、玉米、黄麻C. 棉花、春小麦、大豆D. 油菜、茶叶、春小麦【答案】16. B 17. C 18. A【解析】16. 由图中可读出山脉大致跨 6个纬度,而经线上一个纬度的距离约为 111km,6111=666千米。故本小题最优答案选B。17. L段(、两山之间)的实际距离计算方法为cos501114300千米。18. 在东北平

12、原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大豆、甜菜。冬小麦、水稻、油菜、茶叶、棉花不适合在东北平原大面积种植。读图可知地区为东北松嫩平原,属于中温带,因此应选适宜在中温带生长的农作物。【点睛】本题难度较大,本题解题关键是:根据地形剖面图确定山脉的高度,根据经纬度分布确定山脉位置,根据山脉走向确定山脉的名称。根据山脉所跨纬度算出山脉长度和两点间距离。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的变化程度,空气湿度增加和植被覆盖率升高会使气溫垂直递减率降低。下图中甲为秦岭太白山地形图,乙为该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年变化图(数据来源于各气象站点)。 据此回答下题。19. 若A气象站7月均温为20.5,B气象站7月均温

13、可能为A. 24 B. 28 C. 26 D. 3020. 与北坡相比,南坡A. 冬季降水较少 B. 大气湿度较小C. 夏季气温较高 D. 植被覆盖率较低21. 太白山北麓传统民居多呈坡屋顶及南北窄东西长的内庭院设计风格,主要原因是A. 夏季干热时间长,利于遮荫B. 增强夏季风,加快散热C. 冬季气候较干燥,改善湿度D. 冬季降雨多,利于排水【答案】19. B 20. A 21.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变化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题时注意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不同,熟悉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9. A气象站到山顶大致高度为1485米,南坡7气温垂直递减率为6.5,可计算山顶的温度大

14、约减少9.7,北坡7气温垂直递减率为5.5,B距山顶3225米,可计算山顶的温度大约增加为17.7,再计算B的气温为28.5,选择C。20. 与北坡相比,南坡夏季气温垂直递减率大,气温较低,A错;南坡迎风坡, 大气湿度较大,B错; 冬季北南坡迎风坡,南坡背风坡降水较少 ,C对;南坡 植被覆盖率较高,D错。21. 太白山北麓传统民居多呈坡屋顶及南北窄东西长的内庭院设计风格,主要原因是夏季干热时间长,南北窄利于遮荫,A对;窄不能 增强夏季风,B错; 不能改善湿度,C错; 冬季降雨少,D错。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复种指数的大小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读1999-2013年我国局部地区平均复种指效图,回答下列各题。22. 地是A. 西南区 B. 甘新区C. 华中区 D. 东北区23. 长江中下游区复种指数较高,其主要膨响因素是A. 光照 B. 热量C. 土壤 D. 海拔24. 华南区复种指数比黄淮海区低,其原因可能是A. 水源短缺 B. 旱涝灾害频繁C. 经济水平高 D. 科技水平高【答案】22. D 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